記者 趙漪湉
社區工廠里,群眾實現務工增收;安置小區內,設施一應俱全,為群眾生活增色添彩;便民服務中心內,工作人員認真解決居民訴求……行走在安康市易地搬遷安置點,產業興旺、環境優美、活力滿滿的喜人景象躍然眼前。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近年來,安康市實施“充分就業、技能就業、創業帶動、社區工廠扶持、農業園區提升、以工代賑助力”六大樂業工程,在公共服務、社會融入、促進就業等方面持續發力,讓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群眾過上幸福新生活。
建機制謀長遠 搬遷后扶“有力度”
夏日綠意正盛的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白墻黛瓦的安置樓房鱗次櫛比,機器轟鳴的社區工廠星羅棋布,蒼翠欲滴的茶山茶園掩映在兩山之間,宛如新村畫卷,一片生機盎然。
搬遷群眾汪敏如今的家是位于錦屏社區的一套三室一廳新居。作為老縣鎮搬遷群眾最多、規模最大的安置社區,該社區共搬遷安置11個村的群眾,共1346戶4173人。
“以前住在東河佬,出門就是山,土地在山間;辛苦種一年,只夠吃半年。”因為地廣土薄,收成不易,汪敏一家的年收入僅能夠勉強維系生活。
“搬新家之前,鎮村干部就積極動員我們,通過土地流轉、協議用工和配股分紅等形式,把那十幾畝旱坡地反租倒包給合作社發展高山茶園,每年光地租就比自個兒種地收成足,還不帶每年春天采茶和合作社分紅收益。”汪敏說。
汪顯平一家則是從萬福山村搬來錦屏社區的。萬福山村村名雖然叫“萬福山”,但沒有給村民帶來福氣,只帶來了荒蕪與貧窮。
直到幾年前,隨著易地搬遷推行,汪顯平一家只交了1萬元,就住進了錦屏社區里120平方米的樓房。2019年,他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利用蔣家坪的旅游資源優勢,開辦民宿,承包茶園,如今生意十分火熱。汪顯平說:“實際上茶園我個人收入,一年弄好了只賺十來萬,但能夠帶動村上的脫貧戶收入達到五六十萬。”
如今,黃墻黑瓦,紅燈高懸,錯落有致的山村田園風情民宿與綠水青山茶海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鄉旅畫卷。汪顯平一家人的日子也過得安穩和美,幸福生活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許多搬遷群眾對離鄉離土后的生活感到迷茫,難以下定決心。為切實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和后續發展問題,安康在搬遷之初,就堅持建社區與建園區一體謀劃、促搬遷與興產業同步推進、管當前與益長遠統籌兼顧,山上興產業、山下建園區、園區鄰社區,先業后搬解開了搬遷群眾“心結”。
“我們最大的心愿就是搬遷后,土地林地上還能有一份自己的收益。”在滿足汪敏這些搬遷戶“最大心愿”和實現土地林地收益最大化上,安康把6萬戶搬遷農戶嵌在產業鏈上。依托170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流轉土地得租金、參與務工得傭金、集體分紅得股金、信貸支持得本金的聯農帶農機制,帶動農業人口83萬人,其中搬遷群眾10.5萬人。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搬遷安置點”模式,全市搬遷社區配建農業產業園940個,吸納就業3.2萬人,搬遷群眾在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吸納就業中直接受益。
辦實事解民憂 民生項目“有溫度”
漢陰縣澗池鎮紫云南郡社區是該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安置了全縣10個鎮易地搬遷群眾692戶2688人。
要把每個社區的群眾“穩下來”,就是為每一戶提供能夠過上好日子的配套服務。安康從搬遷群眾“最需”處入手,在“最急”上發力,構建起了功能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新生活。
為辦好群眾最關心的“關鍵小事”,安康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在安置社區大力實施了以小超市、小庫房、小餐桌、小課堂、小廳堂、小菜園等為主的“六小”暖心工程,實現100戶以上社區全覆蓋。目前全市已配套小超市249個,建好小庫房250個、2.6萬平方米,辦優小餐桌211處,開辦小課堂214處,搭建小廳堂215個、面積3.1萬平方米,建設小菜園1901畝。
紫云南郡社區配套建設了便民綜合服務、物業管理、平價購物、老年人日間照料、兒童托管輔導、文體活動、民事矛盾調解、紅白喜事服務等更加多元化的管理服務機構。同時,組織群眾成立鑼鼓隊、秧歌隊、舞蹈隊等文化組織,定期開展文體活動,在加快融入的同時增添群眾的生活樂趣。
今年52歲的居民劉永秀,因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無法外出務工,生活十分拮據。如今,社區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解決了她的難題,在這里,母親不僅可以做保健按摩,還可以和同齡人做伴嘮家常。像她母親一樣每日在此安心養老的老人共有50余名。
“麻煩給我看一下上個月高齡補貼到了嗎?”“好的,您先坐,我現在就給您查。”漢陰縣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付亞莉耐心地幫助搬遷群眾何應翠辦理好了手續。
“我家過去住在平梁鎮蔡家河村2組,2018年年底,全家搬進了這個社區。2019年7月,我被社區聘為工作人員。如今在便民服務中心,除了負責業務辦理和咨詢服務外,我還兼職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付亞莉說。
興隆佳苑社區按照“遷出地管林和地,遷入地管房和人”的模式,實行三級網格化管理,建立社區干部“包樓”責任制,全面推行社區管理和物業公司、網格管理和物業服務、居民參與物業服務管理三個“一體化”,構建防返貧監測幫扶體系,讓搬遷群眾心有所系、情有所依、身有所靠。
在這里,近50名網格長、網格員,將政策宣傳、困難救助、糾紛調解、信訪訴求、事項代辦等全部納入聯系群眾的服務內容。暖心的社區服務,舒心的社區治理,讓鄉情、親情、溫情不斷生長,搬遷群眾辦事不用兩頭跑,干群關系越來越緊密。
興產業促就業 美麗家園“有進度”
2023年年底接到春晚吉祥物“龍辰辰”的制作訂單后,恒口示范區恒安玩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忙碌不停。經歷一系列精密工序后,由安康負責打樣生產和銷售的“龍辰辰”毛絨玩具,被陸續送到全國各地消費者的手中。每天,有3萬多只毛絨玩具在這里“出生”。
2018年,恒安玩具有限公司落地恒口,并帶來產業鏈上的企業,公司總部所在的鳳凰社區,也是陜西省內第一個移民搬遷項目。
搬遷群眾黨麗就是恒安玩具有限公司的一名熟練充棉工。“我在這兒已工作4年多了,工資靠計件,F在我每個月平均至少能拿到5500元,我想今后爭取每個月掙到8000元。”黨麗自豪地說。
恒安玩具董事長李建梅說,她來自江蘇揚州,來安康開辦新廠既契合企業自身的發展轉型需求,又能夠解決恒口搬遷群眾部分就業問題,讓鳳凰社區數以萬計的搬遷群眾有活干、有錢掙。
她表示:“我覺得作為企業,讓員工穩定就業,維持企業運轉,都是應該做的。就像政府給我們政策支持,我們反過來也要引導員工成為一名合格的產業工人,保證就業。”
覃丕珍是紫陽縣麻柳鎮居民,2020年6月,她在紫陽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參加了縫紉培訓,之后便在多樂玩具新社區工廠做縫紉女工。
“之前我住在山上,老公常年在外打工。我就在家帶孩子、照顧老人,除了干農活,別的也不會。搬到安置社區后,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比以前紅火多了。”談及生活的改變,覃丕珍滿臉笑容。
公司生產主管邢華菊為她的轉變感到欣喜。“覃丕珍剛進廠的時候,還不會踩縫紉機,連一道直線都縫不出來。3年時間下來,全工序的活她現在都能干得漂漂亮亮,還能獨立制作成品,已經是我們廠的骨干職工了。”邢華菊說。
從農民變成工人,由過去的自由散漫生活華麗轉身為遵紀守時的職業“藍領”,社區工廠為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提供了廣闊渠道,改變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興起在家門口上班的“新潮流”,激發著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在興辦新社區工廠之外,安康多地還探索出“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的發展模式,通過發展毛絨玩具文創產業,帶動工藝相近、簡單易行的家庭工坊,為群眾提供了“自立門戶”的機會。
通過持續實施“樂業安居”工程,安康錨定群眾增收的核心目標,引龍頭壯產業、抓就業保民生、善治理強服務,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與新型城鎮化一體推進。從“搬入”到“融入”,舒適的環境、便捷的生活、貼心的幫扶,讓搬遷群眾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