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郎海俠 紀圍
8月28日清晨,漫步于白河縣小河口漢江畫廊,目之所及,碧波蕩漾、青山如黛。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位于秦頭楚尾的白河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也是漢江出陜入鄂的最后一道關口。
近年來,白河縣堅決扛牢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升級之路,全面系統推進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落實河湖長制等舉措加強水源地保護,加快建設“生態環境更加美麗、經濟發展更加健康、社會大局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生態綠色發展示范縣,踐行著水源地人的擔當。
牢記“國之大者”,按下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快進鍵”
立秋后的傍晚,夕陽的余暉將天空染成了橙紅色。走進白河縣卡子鎮鳳凰村,只見村民三五成群地在河畔納涼,水草在清澈的河水中搖曳,柳條在秋風的吹拂下微微擺動,一幅人歡景美的愜意畫面。
“以前,硫鐵礦的開采導致河里流的都是‘磺水’,河道兩岸寸草不生,喝的水都是從很遠的深山里引過來的。”村民劉禮川感慨,由于當年開采技術落后,資源利用率不高,開采后的廢棄礦硐和廢渣裸露散亂堆放,經空氣氧化和雨水沖刷形成“磺水”匯入溪流,給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經過幾年治理,如今,這河道里的水變清了,不僅在自家門口菜園里種上了辣椒、茄子等蔬菜,還通過發展茶園實現了增收。”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白河縣境內硫鐵礦資源較為豐富,1958年至2000年,先后在4個礦區開采形成14處礦點,污染面積涉及2個鎮9個村約122.4公頃范圍。近年來,白河縣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將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全縣生態環保的“一號工程”來抓,按照“技術可靠、經濟可行、環境改善”的原則,全面系統推進綜合治理工作。
該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長為責任組長的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印發了治理工作《實施方案》《項目管理辦法》《專項監督工作辦法》等系列配套文件,確保工作有效開展。在國家部委和省市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委托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在深入污染礦區開展系統調查評估后,編制了《白河縣硫鐵礦區污染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并按照《總體方案》要求,組織編報治理項目23個,已批準實施20個。
據了解,在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上,該縣將《白河縣硫鐵礦區污染綜合治理總體方案》作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總綱領,按照“全面排查、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系統治理”的工作要求,推動實施“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生態恢復”的系統治理思路,進一步細化“一硐一策、一堆一策、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8月27日,在白河縣卡子鎮桂花村硫鐵礦一工區廢棄礦硐治理現場,工人正頂著烈日操作著施工設備,隨著機器轟鳴聲響起,一股股漿液順著管道被注入礦硐。
“目前,一工區廢棄礦點的21個礦硐已封堵10個,完成注漿5100立方米,采用的是KEP注漿技術,前期該技術經過在鳳凰村布袋溝礦點進行試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封堵兩年多的礦硐早已沒有‘磺水’流出了,礦硐周圍的礦山也都已經復綠,現在剩余礦點的礦硐封堵工程都用的是這種技術。”白河縣硫鐵辦副主任王紀國介紹說。
截至目前,納入《總體方案》需系統治理的12處礦點已完成7處,剩余5個礦點治理工程正扎實有序推進。累計完成礦硐封堵145個,安全處置廢渣78萬立方米,生態修復3.6萬平方米,廢石貯存場如期貯渣投用,大橋村臨時中轉站廢渣清運、鐵爐溝至貯存場等6條27公里礦區運輸道路全部完成,礦山生態修復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正在進行室內展陳,室外廣場等配套設施已完成。
根據監測顯示,較2020年相比,治理區域河道斷面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PH值上升明顯,鐵、錳濃度分別下降93.45%、80%,厚子河入白石河、白石河入漢江、漢江出陜等斷面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白石河流域“磺水”里程由56公里縮短至26公里。這一組組數據,見證著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的速度與質量,展現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白河擔當。
加強河湖管護,合力守護綠水青山
8月29日,駕車行駛在漢江沿線的316國道上,岸邊不時掠過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身影,陽光透過云層照在水面,青山、云影、紅點與波光交織,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卷。
“我生在漢江邊,長在漢江邊,跟漢江打了一輩子交道,從以前的捕魚人變成現在的護河員,紅馬甲就是我最好的‘身份證’,出去巡護的時候我都會穿上。”冷水鎮星義村護河員李光友介紹,自己是護漁隊的資深隊員,自“十年禁漁”工作全面啟動以來,村里每月都會開展2至3次志愿護河活動,宣傳力度也是越來越大,現在參加護河行動的志愿者和村民越來越多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白河縣作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與湖北省十堰市山水相依,境內漢江流長39.2公里,有大小河流765條,要守好水源地生態環境,確保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標準匯入丹江口水庫,責任與壓力并重,白河人民需要付出百倍的艱辛與努力。
為此,白河縣持續強化“河長制”,扎實開展河湖“清四亂”等水質保護專項行動,推進縣、鎮、村三級河長上下聯動,動員護河員、監督員、護河志愿者齊抓共管,今年上半年三級河長共巡河3786次。同時,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溝治理,印發《白河縣丹江口庫區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工作任務清單》,更新了丹江口入庫河流及各級河長名錄162條,組織實施水土流失治理項目2個,治理面積達96.72平方公里。
沿著紅石河走進白河縣中廠鎮順利社區,清澈見底的河水緩緩流過,村委會不遠處的河岸邊,村民的菜園郁郁蔥蔥,儼然一幅宜居宜業的鄉村美景。
“紅石河是我們的市級幸福河湖,也是縣城供水的水源地,為改善該河道生態環境,提升區域防洪能力,我們不斷加強水生態環境治理,先后投入900余萬元實施了中廠集鎮河流治理工程和水土保持項目,項目建成后,有效保障了轄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目標。”白河縣水利技術工作站站長劉繼說。
奔騰的漢江水,一路向北,呈現出最清澈的模樣。如今,暢游漢江邊,眼前“風吹綠波起,魚越水中間”的如畫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漫步河岸線,一泓碧波宛如一條綠絲帶鑲嵌于山水之間。
做好山水文章,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8月29日,走進白河縣雙豐鎮雙河社區的豐源灣漁場,只見幾十個碩大的藍色“魚缸”在山洼中格外顯眼,密密麻麻的鱸魚在水中游動。
“我們漁場采用高密度陸基圓桶養殖鱸魚,引來的高山泉水富硒含量高,養出的魚肉質格外鮮嫩鮮美,很受消費者喜愛。如今養殖規模擴大到70多個圓桶共有40萬尾魚,這都得益于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水質。”漁場負責人林啟忠介紹,通過循環供水模式,水在圓桶內始終保持旋轉流動狀態,魚糞隨水流聚集到缸體底部的馬桶里,再通過管道進入凈化池進行沉淀、生物降解,在養殖過程中就實現了零排放。
水潤萬物生,利澤施萬民。白河縣南依巴山、北臨漢水,氣候溫潤、四季分明,被譽為“中國光皮木瓜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近年來,白河縣面對守山護水和加快發展的雙重使命,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山水自然稟賦為依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保護中求發展,低碳、綠色、零排放等指標已成為產業發展破局新生的關鍵。
位于宋家鎮火焰村的陜西茶佳匯科技有限公司將木瓜與茶葉相互融合,更是發揮水源優勢,在8月初新投產一條分離式木瓜茶葉飲品生產線。走進該公司生產車間內,絲絲涼意撲面而來,山泉水、春茶粉、木瓜果茶粉分別在生產線內“流動”,殺菌、灌裝、貼標,工人們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一瓶瓶鮮茶飲品整齊出現在眼前。
“廠區現在用工人數在60人左右,目前這條生產線主要生產的產品是木瓜、茶飲料和富鍶山泉水,產能每小時24000瓶,現在已經接收的訂單達3000余萬元,預計今年年產值能達1.4億元。”陜西茶佳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姣說,以前木瓜、茶葉的產品比較單一,利用率不高,引進了新的生產線后,可以大量采收夏秋茶,既提高了產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加收入,過上好日子。
據悉,圍繞打造富硒食品產業鏈,白河縣在科研支撐、基地建設、龍頭培育、品牌打造等關鍵環節下足功夫,建立了一批以“木瓜、茶葉、魔芋、核桃、畜禽養殖、生態漁業”等為主的生態富硒產業園區,全面提升產業鏈水平,富硒食品產業正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引擎。
從南到北,共飲一江水,已成為白河人民心中的堅守與執著。今后,白河人民定會牢記殷殷囑托,感恩奮進,用心用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守山護水、推動綠色發展,為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