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颯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
75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把教育作為興安富民的基礎來抓,切實加大教育投入,穩步推進教育改革,協調促進教育發展,實現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據統計,1949年安康擁有各類學校425所,2023年全市各類學校1054所,是1949年的2.5倍。其中:學前教育496所、小學360所、中學179所、特殊教育5所、職業教育12所、普通高等學校2所。
數據記載了歷史,也展示了成就;赝^去75年發展歷程,從基礎設施提升到新時代育人體系建立,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安康教育事業在時光的長河中經歷了一場巨大而深刻的變革,如今已形成了一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各類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門類齊全、協調貫通、支撐有力的教育體系。
新建的安康高新區九年制學校。 市教體局供圖
基礎先行,解決群眾“上好學”的問題
坐落于高新區漢江路的安康高新區九年制學校今年9月1日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這個占地51畝的新校園配套教學樓、風雨操場、社團活動樓、食堂等,嶄新的校舍與孩子們新鮮的面孔,讓這片區域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今年秋季學期,我市一批重點教育建設項目建成投用。漢濱初中長春校區、棗園校區正式掛牌設立,漢濱區五星小學改擴建、漢濱區南門小學改擴建、寧陜縣城關鎮初級中學改擴建等項目建成投用。
優先規劃、優先投入、優先配置資源,75年來,教育一直是全市最關心最重要的事業。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舉全市之力持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十四五”以來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達318億元,累計實施教育重點項目266個,完成投資58.02億元,新增學位4萬余個,學校各項生均指標全面提升。為重點解決“大班額”“大校額”等突出問題,提升基礎教育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23年起,集中資源力量,實施縣城以上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持續升級辦學水平,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總量和覆蓋面。
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質的飛躍。
走進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近視防控教室、美術室、科技室和勞動實踐基地等場所,每一處的變化都讓人感嘆,乒乓球訓練室里帶顯示屏的智能設備更讓人驚嘆不已。體育教師一邊調試設備一邊介紹,與普通的室外體育課不同,智能化訓練課上,陪練的不是真人,而是這款被稱為“發球機器人”的智能設備。發球機器人最大的優勢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提供相對科學規范的訓練方法,能更好培養孩子們對乒乓球的興趣。
訓練開始,只見學生站在球桌前,手握球拍,神情專注。發球設備不斷將球發出,學生不斷揮擊球拍。在與機器人對決中,學生的球速、落點、命中率、得分等數據一一顯示在大屏幕上。
老縣鎮中心小學校長吳錦鵬說,其實山里娃對外面的世界有極大的好奇心,智能設備的運用能夠有效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讓科學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考察,殷殷囑托師生們銘記于心。4年來,浸潤著親切關懷的老縣鎮中心小學,快速提升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了由內到外的蝶變躍升。校園更加美麗、課程更具特色、資源更加豐富,孩子們的成長更好了。
“現在很多村鎮最美的建筑是學校,農村的孩子也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陽光了。”吳錦鵬感慨地說。
75年來,積極回應群眾對教育的期盼,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心頭大事。除了學校新建擴建、校舍改造、基礎設施提升等,全市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國家基礎教育管理服務平臺和陜西教育扶智平臺等公益數字平臺,完成229所中小學數字校園達標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數字化與學籍管理、“雙減”工作、“三個課堂”建設、家庭教育服務等融合應用,促進城鄉學校“教師共建、教學共研、資源共享”。
深化改革,新時代育人體系逐步建立
9月24日上午,“協同育新人·攜手向未來”安康市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宣傳教育展示活動在安康博物館開啟。在持續到今年12月底的活動中,將展示涵蓋政策宣傳、典型推廣、教育風采、育人大講堂等系列內容,同時利用網絡直播等方式開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業生涯規劃以及優質課程講解等服務。
這是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安康真切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生動實踐,更是全社會對如何培育時代新人的一次再探究、再聚力、再深化。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刻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我市聚焦時代命題,緊扣核心課題,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推進安康教育現代化指向定標、立柱架梁。
思政課堂上,老師將枯燥的理論講得溫暖鮮活;操場上,孩子們站在國旗下喊出那句“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是新時代少年的使命擔當;烈士墓前,那一張張肅穆的臉龐是對先輩的敬仰……理想信念的種子,在廣大師生心中生根發芽。
如今,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新時代育人體系全面構建。全市教體系統以做優“德潤安康”教育品牌為牽引,以成就學生幸福發展為圓點,不斷在豐富內容、拓寬外延、深耕內涵、培塑優勢上下足功夫,全方位深化課堂革命,有效整合校內外育人元素,積極推動各學段縱向貫通、各學科橫向銜接、課內外深度融合,健全完善面向人人的體育、藝術、科普、法治、勞動等多元融匯育人體系。率先在全省實施中考體育“百分制”改革,精彩舉辦“永遠跟黨走、唱響新時代”長征組歌合唱展演、安康市青少年體育風采展示大會等主題活動,深入實施孝義善舉培育工程,傾力實施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不遺余力化解習近平總書記關切的青少年兒童近視這一“隱憂事”,不斷創新學生學習成長路徑、場景和方式。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各類特色(示范)學校(基地)567所(個),逐步形成了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競賽展演“四位一體”的素質教育新格局,有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我市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優良率連年增長,始終位居全省第一方陣,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兩年,隨著“雙減”改革政策的落地,我市積極推動義務教育轉向“輕負高質”,用心用力筑牢學校教育陣地,持續凈化校外培訓環境,有效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緩解家長焦慮。此外,統籌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深化縣域高中發展提升行動,在全省率先開展基礎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特色發展。
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水平更高,課堂更高效,作業設計更科學,課后服務質量更優,家長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生態得到重塑……學校家庭社會共育攜手,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學生成長營造安全穩定和諧社會環境。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組合拳,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提升了教師教學水平,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日益完善,教育現代化發展格局不斷拓展。
“十四五”以來,全市高考各類考生二本錄取率始終穩居全省第一方陣,“雙一流”“985”“211”等重點高校錄取人數逐年上升,增幅超過20%,專項計劃錄取人數占一本以上超過30%。2024年全市高考成績取得新突破,基礎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
均衡發展,教育公平的陽光灑向金州大地
聽到市一小分校辦到家門口,遠在浙江經商的胡勇今年9月把孩子從浙江的學校轉回市一小紅星校區。“我們房子本來就在紅星校區附近,看到這里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好,就毫不猶豫給孩子轉了學。”胡勇說。
事實上,前些年多數人還有疑問:掛上市一小分校的牌子,會不會是有名無實呢?市一小教育集團給出了答案:派入紅星校區的既有高級教師,又有省級學科帶頭人,還有市級教學能手,更有專業的英語、音樂、美術、體育老師,就連科學課也配備了專職教師。
市一小教育集團以“強+弱+新”的模式組合,以跨區域合作的方式,跨出了全市集團化辦學的重要一步。據集團校校長胡剛介紹,學校自2018年以來就開始了集團化辦學探索實踐,2023年12月19日安康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正式揭牌成立,以安康市第一小學為核心校,安康市第一小學(高新校區)、安康市第一小學(紅星校區)、漢濱區城東小學為成員校,共覆蓋萬余名學生。目前已形成“一體式管理,區域式分工,融合式教研,智能式辦公,聘任式輪崗”的集團化辦學新模式。
這是75年來,安康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縮影,也是滿足老百姓享受優質均衡教育的關鍵一步。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聚焦促進城鄉教育“五大均衡”目標,決策通過強投入、擴供給、深改革、促均衡,有效回應新時代教育民生需求。2018年6月,市政府辦正式印發《關于在全市基礎教育階段開展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意見》,鼓勵集團化辦學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成功組建各類“教共體”122個,覆蓋學校411所,學生20.8萬余人,教師1.4萬余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教育公平正乘勢而上。
今年初,在深化集團化辦學改革的基礎上,我市以白河縣試點為牽引,推動緊密型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工作在全市推開,通過采取城鄉學校“一家人”辦學新模式,著力打破校際壁壘,推動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下沉輻射農村學校。從運行的實際成效來看,白河加快教共體建設的力度持續加大,成員校的積極性、教師的歸屬感、家長的認同感不斷增強。一個權責清晰、運轉順暢、保障有力的緊密型城鄉教育共同體正加速形成。
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正在構建。全市普惠幼兒園占比達90.93%,市級以上示范幼兒園122所,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底色更加鮮明。優化完善義務教育公平入學長效機制,推動中心城市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入學一件事一次辦”,穩妥實現高中階段招生“七個統一”,有力維護學生公平入學權益。不斷健全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機制,啟動實施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積極借力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組建各類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100余個,交流輪崗教師校長1332人,有效打破校際壁壘和城鄉界限,推動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鄉村學校、辦學條件薄弱學校流動,加快縮小城鄉校際師資差距。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部教育史,就是一個地方振興發展的歷史寫照。站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新起點,安康教育也在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之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為加快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聚力建設幸福安康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手記】
教育之光點亮未來
□ 郭颯
75年櫛風沐雨,75載春華秋實。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春風拂面,再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面推進,教育事業走過漫漫長路,每一步都堅定而從容。
“兩基”攻堅、“雙高雙普”、“教育強縣”,加強規劃建設、有序擴充學位、優化學校布局、科學配置資源……群眾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一項項成就,印證著新中國教育事業由弱變強。
這幾年,我多次深入城鄉各個學校,采訪中,也見證了安康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堅實的足跡。寬敞明亮的教室、先進的教學設備、互動式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資源等如今成為學校標配。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的引路人。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進入新時代,“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德潤安康”“協同育人”……一個個關鍵詞繪就砥礪前行、人人出彩的安康教育新畫卷。思政課推陳出新,賦予新時代少年更多的責任與擔當;校園里有了“菜園子”,勞動實踐成為學生的日常功課;研學旅行提上日程,“學習在路上”讓學生擁有擁抱自然、認識社會的機會……“小眼鏡”“小胖墩”少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明顯提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成為安康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與方向。
“孩子校外培訓班少了、作業負擔輕了,睡眠、運動、實踐的時間增多了”“學校課堂教學更高效,作業設計更科學,課后服務水平質量更高”……這是“雙減”政策之下,學生和家長的切身感受。讓教育回歸良好生態,也從人民群眾的深切期待變為現實。
讓孩子們在同一片藍天下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人民群眾最樸素的期待。在偏遠地區的學校,我看到了通過遠程教育實現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集團化辦學、緊密型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一系列改革政策組合拳,正在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教育差距。
教育改革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不僅改變了教育的面貌,也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政府、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看到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話題。
光影交織、畫面流動,回望采訪歷程,最難忘的便是每每走進校園,無論是山村,還是城區,都能從孩子和老師的眼里看到希望之光,這束光通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