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颯 通訊員 龔靜 閆雪峰
“老師,這個機器好,我的園區不知道能不能使用啊?”
“加個微信,回頭我去你們園區看看!”
……
在漢陰縣興漢農民田間學校,專家們正帶領全市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培訓班學員開展現場教學,學員們熱情高漲,與專家積極互動,田間學校場景鮮活。
以天地為教室,以農民為主角,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學生”邊聽課邊動手實操,與專家面對面討論,現場答疑解惑,這就是農民田間學校。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認定農民田間學校85所,其中建成省級農民田間學校3所,培育認定市級農民田間學校60所,縣級農民田間學校22所。這些學校為我市鄉村產業振興,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高素質農民在興漢農民田間學校開展現場教學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公布第一批全國縣級優質農民田間學校名單,我市平利縣田珍茶業農民田間學校、漢濱區天瑞塬農民田間學校、旬陽市隆科農民田間學校入選。
從“夠不著”到“零距離”
走進漢濱區天瑞塬現代農業園區,瓜果飄香,各類蔬菜郁郁蔥蔥,園區里各種現代化農業設施“各顯神通”。這里是第一批全國縣級優秀農民田間學校所在地。
在園區一處蔬菜大棚內,天瑞塬農民田間學校負責人劉瑞紅仔細查看著蔬菜長勢,叮囑村民注意事項和栽培細節。“大多數農戶往往靠著老經驗、舊辦法開展生產,想要學好技術、新經驗,苦于無從著手。”劉瑞紅說,“這就需要田間學校扎根基層,將教學場所搬到田間地頭,將為農教學、為農服務的理念貫徹到底,真正以為農、助農的初心,將自身的‘角色定位’立得更加明晰。”
為解決農民教育培訓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農民素質素養和生產技能水平,拓寬群眾的致富路,我市打破“灌輸式”理論教學,從農業發展水平、農村發展實際和農民發展需求出發,邀請相關專家到鄉村給農民講解栽培管理技術、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科普現代農業知識,讓田間學校成為全市農業產業培育的搖籃、農業科技傳播的陣地、培育新農人的“鄉土學堂”。
學校開在田間,向農民對口教學,教的內容也都是農民所關心、在意的。今年5月在天瑞塬園區舉辦的漢濱區蔬菜瓜果新品種觀摩品鑒會上,很多村民感慨道,跟農業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竟然不知道圣女果品種有十幾種,還有彩色圣女果,現在有了技術指導,許多村民打算種上幾畝。“專家電話、微信我們都留了,以后碰到不懂的,就直接聯系他們幫忙。”觀摩會上,村民開心地說道。劉瑞紅表示,除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在田間學校實踐老師的實地指導下,很多村民還獲得了果園升級改造的實用方法,以前,村民們很難有機會零距離接觸到專家,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獲取專業的農業知識,對他們來說受益很大。
田間學校給農民帶來的技術指導成為鄉村發展產業的重要支撐,而培養新農人必須接地氣,依托基地。天瑞塬田間學校的建設主體安康天瑞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我市最具規模的標準化設施蔬菜產-貯-銷-培訓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基本形成了蔬菜種植、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技術培訓、儲藏加工、物流配送及銷售為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企業,為培養新農人打造出良好的實訓基地。天瑞塬農民田間學校從2013年開始從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2023年被評為陜西省農民田間學校,共有專職教師8人,兼職教師30余人,目前培訓總人數達5000人次。
天瑞塬農民田間學校與漢濱區建民辦忠誠村串聯在一起,放眼望去,忠誠村處處是村民的水果蔬菜種植地。“希望在人才、科技的加持下,我們村產業能進一步提質增效。”劉瑞紅表示,他們將發揮農民田間學校的橋梁作用,打通教育培訓和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積極引導農民與技術、市場、信息對接。
從“新農具”到“新農人”
在漢濱區大竹園鎮東旭茶莊上空,一架架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一邊飛行,一邊演示撒播作業。日前,漢濱區農廣校在大竹園鎮東旭農民田間學校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育植保無人機操作技能培訓,來自全區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50名學員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后通過中國民用航空局官方在線理論考試和現場實飛考核后,頒發《農業植保無人機操作員證》。
“本期培訓聚焦糧油等農作物耕種管收機械化作業環節,加大專業農機手培育,提高農機手技能水平,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及開展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儲備人才。”漢濱區農廣校校長何小剛介紹,與普通學校的上課模式不同,農民田間學校構建“專家+農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輻射帶動戶”的技術傳播路徑,幫助“老農民”脫胎換骨,轉型為有知識、懂技術的“新農人”。
“農民們非常愛學習,有的拿著手機全程錄像,有的邊聽邊在本子上記錄,有的課后還要攔住老師問問題。”東旭農民田間學校負責人單旭說,“這也不是咱們學校第一次請專家來田間講課了,之前課程主要圍繞園區的主導產業茶葉來講,每次有培訓大家都很積極,他們也表示,多虧了專家們教的科學種植方法,讓他們的茶葉能多產高產,F在田間學校拓展了培訓范圍,除了與茶葉相關,還涉及其他農業領域,希望能惠及更多的農民。”
在東旭農民田間學校開展無人機操作技能培訓
走在東旭農民田間學校內,鄉間村路,花香四溢,鳥飛蟲鳴。學校擁有教學樓1棟,標準教室4間,標準化宿舍40余間,一次可容納100至300人參加培訓。此外還有手工體驗館、茶葉博覽館等。“我作為多年扎根于‘三農’的實踐者,卻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這就是農業企業的嚴重‘用工荒’,尤其是農業專業人才匱乏。”單旭表示,在田間學校必須要能學到技術、學到管理、學到營銷,要把農民培養成真正復合型的人才,他們才能有本領去自己創業,成長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農人”。
在東旭農民田間學校的展廳內,還展示著學校聘請的知名專家的簡介,單旭說,新農人培育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基地+產業+導師”培訓為路徑,借助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的力量,讓“洋專家”與“土專家”結合。目前,東旭公司與安康學院簽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并建立安康市漢濱區富硒茶產業鏈專家工作站,形成與科研機構的全面、深度合作,F有專業培訓老師6人,固定技術輔導員4名。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才80人,農民專業技術培訓600人次。
從“新模式”到“新課堂”
在家門口就能“深造”的田間學校,教學方法和內容自然不能浮在表面。如何讓農民教育培訓貼近農業生產、貼近農民需求、增強培訓效果?這是田間學校的關鍵。
縱觀全市農民田間學校,無外乎在授課方法上講農民話、教農民做,鼓勵和激發農民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培育出新時代高素質農民。
平利縣田珍農民田間學校的負責人田珍在茶葉種植加工行業已有近20年的經驗,再加上她是本地人,周邊的鄉里鄉親對她十分信任。她表示,教給村民的都是她實踐過的方法,村民用得好,自然對她更加信任。
“由于村民們受教育程度不同,再加上有些人聽不懂普通話,有些老師就在教學中使用方言,大大提高了學員的接受度。學員都是附近的村民,彼此都認識,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問題都能及時反饋。”田珍說。
安康市農業科技信息宣傳中心副主任陳波表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過去,農業生產以產量為導向,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廣種薄收。如今,農業發展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的農業是集約化、科技化、現代化、智慧化農業,迫切需要培育一支高素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與之相適應。農民田間學校這種培訓新模式,在農民和農業現代化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農民田間學校已成為培養高素質農民的搖籃。
在這種新模式的推動下,田間學校的課堂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田珍農民田間學校在運營過程中,堅持以農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田間(車間)為課堂,以實踐(實訓)為手段,以提升茶葉生產者、經營者技能素質、致富能力為目標,將專業培訓嵌入茶葉全產業鏈,采取課堂教學、現場教學(田間和車間)、線上學習、模擬教學、孵化指導等方式,常年自主組織培訓近500人次。近三年,田間學校學用“課堂+教學”“田間(車間)+實訓”的培訓模式,按照遴選培訓對象、調研培訓需求、確定培訓內容、制訂教學計劃、組織培訓實訓、落實跟蹤幫扶的程序要求,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600余人。
這片土地孕育著希望,同時也承擔著農業人的情懷和夢想。目前,全市各級農民田間學校積極開展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業態試驗示范,主動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育等教學培訓任務,已成為農民素質素養和產業發展能力提升的加油站。截至目前,全市高素質農民累計培育首次突破2萬名,達21902人,培育認定高級職業農民399人,中級1111人,初級17860人,高素質農民領軍人才28人。
安康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余緒海表示,農民田間學校是以農民為中心,以經營主體為依托,以產業為鏈條,以田間為課堂,以需求為導向,以實踐實訓為手段的農民教育培訓平臺,是推進農民教育培訓與農業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下一步,安康將堅持“圍著農民建,領著農民學,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的原則,圍繞全市農業主導特色產業,建好用好農民田間學校,發揮好農民田間學校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的作用,助力鄉村人才振興,讓更多的高素質農民在鄉村振興舞臺上“大展拳腳”,為加快建設秦巴山區農業強市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