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颯
如果要問最近幾年最火的是什么?大概很多人都會說“AI”。經?吹骄W上有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未來最有可能被AI取代的職業有哪些?下面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門。
我始終認為,自己從事的記者職業,是AI取代不了的,因為,從記者的采訪和報道中,能感受到文字的溫度和思想的深度,而這些,恰恰是人類創作的特點決定的。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從1999年起,《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就成為許多人的年度期盼!赌戏街苣返男履戢I詞不僅金句頻出,更凝結著情懷與溫暖,這些經由作者思想創作組合而成的文字照亮著人們的內心。這便是文字與思想碰撞的魅力。
但如果把新年獻詞交給AI,會產生什么效果?今年1月2日,澎湃新聞的“澎湃號”刊發了一篇由AI撰寫的新年獻詞——《AIGC新年獻詞:新聞業的今天與明天》。文章由AIGC(人工智能內容自動生成技術)根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張志安教授的要求撰寫,旨在探討新聞業的現狀與未來。讀起來,除了標題之外,內容更像是一篇論文。
張教授在文章最后還對此進行分析:AIGC的獻詞更加中立客觀,以數據和事實為基礎展開論述,而各大媒體的獻詞則更加主觀熱情,充滿對新聞業的熱愛和期望。
看到這里,我更加覺得記者本人賦予采訪和寫作時的溫度和深度,是AI給不到采訪對象和讀者的,這正是我們記者的價值所在。
我在今年的一篇記者手記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幸福有聲音,那一定是孩子們的笑聲。”在另一篇記者手記中,結尾是這樣的:“光影交織、畫面流動,回望采訪歷程,最難忘的便是每每走進校園,無論是山村,還是城區,都能從孩子和老師的眼里看到希望之光,這束光通向未來。”這些是我多次深入城鄉各個學校,對采訪所見到的教育公平、均衡發展油然而生的感觸。在我看來,這些飽含著作者思想的文字才是新聞能夠打動人的地方,也是我想要的表達。
誠然,當下的一切都是新的,包括媒體技術、傳播方式,說不定正如專家所說的,在未來的發展中,人工智能和人類記者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啟發。人工智能可以為記者提供數據支持、寫作建議和內容生產工具,提高記者的效率和創造力。而人類記者則可以通過他們的觀察力、判斷力和人文關懷為人工智能提供有價值的輸入和引導。我倒是還蠻期待這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