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劉成均)近年來,市委編辦緊貼中心,服務大局,切實發揮機構編制服務保障效能,助力“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編織生態屏障聚合力。扎實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機構改革,健全市、縣(市、區)、鎮、村四級生態環境保護機制,落實市對縣級生態環境機構垂直管理體制,明晰市、縣(市、區)生態環境監測事權,理順運行機制,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創新,推進環境質量、生態質量和污染源全覆蓋監測。夯實中心城區四個街辦和高新、恒口、瀛湖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推行“河湖長+警長+督察長+檢察長+法院院長+護河員”的“五長一員”管理機制,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職責清晰、協同有力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確保了水源地水質和生態安全。
優化資源配置強發力。立足“堅持生態優先、當好秦嶺衛士、守牢安全底線、呵護碧水藍天”戰略思維,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設置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機構,健全市、縣兩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體制,強化河湖長制、污水垃圾處理監測、水旱災害防治工作力量,優化林場管理機構,保障林業技術科研推廣力量,協同調研林場資源資產盤活經營改革,切實保護森林資源,強力推進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涵養保護工程。
強化履職監管提效力。完善全市生態環境執法體制,減少執法層級,提升執法效能,牢牢守住生態紅線。落實地下水污染防治、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職責劃轉承接,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林水等涉保部門1100余項權責清單進行動態調整,及時對外公布,明確權責實施主體。會同人大常委會機關、政協機關、組織、財政、人社等部門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建部門開展機構編制執行情況和使用效益評估,督促部門高效履職,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壯大生態經濟激活力。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機構編制工作全過程,主動服務保障特色產業發展,結合縣域資源稟賦,優化特色產業服務機構職責,提升硒資源研究開發承載能力,增強重點項目、招商引資、電商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和魔芋、木瓜、茶葉、拐棗產業等領域機構編制力量,健全市、縣兩級生態旅游服務(發展)體制機制,培育打造支柱產業,提升縣域品牌優勢,推動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壯大,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