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京保 吳蘇 通訊員 王凌功 文婷
小雪前后,行走在漢陰縣鐵佛寺境內,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季節的色調里織就出斑斕的彩錦,冬日暖色在眼前肆意鋪展。山林之下,淫羊藿、天麻等中藥材長勢良好,成群結隊的土雞用此起彼伏的打鳴聲為寂靜的村莊增添了無限活力。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近年來,鐵佛寺鎮黨委、政府立足生態資源稟賦,依托林業經濟“三年倍增計劃”,按照“1244”發展思路,錨定國企帶鎮村和集鎮建設兩個重點,培優蠶桑、中藥材、特色養殖、農旅融合等產業,把發展山林經濟作為帶動百姓增收的重要舉措,全力破解山林經濟發展瓶頸,不斷拓寬“兩山”轉換路徑,奮力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和集鎮功能兩個提升,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了有益探索,繪就出山林經濟富民興業的壯美畫卷。
蠶?椌“金絲路”
綠色,是鐵佛寺鎮最生動的底色。走進該鎮四合村,還未曾完全凋敗的桑葉在山坳間鋪陳出一片濃稠的綠蔭。產業大戶黃傳剛一大早就來到桑園,準備除草修枝。“今年的養蠶期已經結束了,趁著這段時間不忙,要抓緊把剩余的活兒干完,等來年春天,桑枝的芽頭會發得更好。”黃傳剛介紹之余,手上動作絲毫不歇,滿懷憧憬的眼眸中,桑樹葉子綠得發亮。
俯瞰這片山丘,以桑樹為主要林木的植被鑲嵌在農家小院周圍,多年來,它們既是為生態添彩的嘉木,也是助農增收的“搖錢樹”。
在村黨支部書記汪輝的記憶中,鐵佛寺鎮興桑養蠶的歷史久已有之,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地農戶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春夏時節,小蠶沙沙啃咬桑葉的聲音伴著農村家庭的朝暮晨昏,汪輝的童年,也是在幫著大人摘桑葉、拾蠶繭的過程中度過的。“那個時候增收途徑一般是青壯年男性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和剩余勞動力就在家里養蠶,一年收入還算可以。”
進入2000年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很多村民陸陸續續搬離大山,原本大片的密植桑園也慢慢荒蕪下來,養蠶農戶只剩寥寥幾戶。伴隨著鄉村振興的號角全面吹響,蠶桑產業再次在這片土地上重煥生機。鐵佛寺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立足“產業支部領航、合作組織運作、產業大戶帶動”的發展思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使得興桑養蠶又一次成為該鎮助農增收的重要產業。
按照有限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原則,鐵佛寺鎮相繼在高峰、四合、雙喜、共同等村和集鎮社區打造出蠶桑產業區域聯合體,有效盤活閑置土地600畝,流轉農戶自留地400畝,整合“三個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爭取蘇陜扶貧協作資金560萬元,建成規;@1200畝、標準化蠶室9個,購置蠶具400套,可滿足單季養蠶200張。同時通過招商引資,投產運營漢陰縣首家蠶絲被加工廠——漢陰縣佳鄉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使得種桑養蠶、繅絲織造、扯綿制被的產業鏈落地生根,有效帶動周邊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實現人均增收數千元。而今,一縷蠶絲連接起鐵佛寺鎮種、養、收、產、供、銷“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使得蠶繭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繭,蠶絲成了牽引村民走向富路的“金絲線”。
以“特”興農富鄉親
千畝桑園萬畝林,19.7萬畝的林地面積,賦予了鐵佛寺鎮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而如何有效地將林地資源利用起來,讓山林經濟煥發光彩?曾是鐵佛寺鎮黨委政府全力沖擊的重要課題。
把視野聚焦在合一村,連日來,村民們都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前年種下的天麻可以采挖了,在靠近山林的灌木叢中,手持農具的村民小心翼翼地用鋤頭刨開表層的腐殖質,露出下面的土壤,一個個胖乎乎的天麻就藏身于此。
種植大戶查海家帶著村民忙活了半天,顧不上擦一擦額頭的汗珠,喜悅的笑容在臉頰舒展。“今年天麻收成不錯,一畝地能賺上千元,這兩年算是沒白忙活。”
夕陽西下,采挖天麻的村民們接二連三地從叢林中走出,走在最后面的村民肩上挑著滿滿兩筐天麻,光暈打在竹筐上,像是給土黃色的天麻渡上了一層金輝。早早等候在道路旁的亳州藥材商迫不及待地走上前,拿起一枚天麻滿口夸贊:“這么大個,真是難得,還是你們這地方好,種出來的天麻個個上乘……”待到汽笛聲遠去,查海家數數手中的紅票子,領著村民心滿意足地朝家的方向走去。
在整個合一村,600畝天麻是村上重要的支柱產業,除此之外,還有700多畝的獼猴桃,今年新發展的淫羊藿,都是山林經濟在這片土地上的具體顯現。依托這些產業,去年合一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萬元,今年有望突破20萬元。“目前中藥材種植和獼猴桃就是我們村的主導產業,都是林下種植的作物,通過勞務用工、土地入股、租金分紅、反租倒包等形式,能夠有效將村民嵌在產業鏈上,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村黨支部書記馮友國在村上干了20多年,眼見著大家伙兒的腰包漸漸鼓起來,言語間滿是欣慰。
錨定山林經濟發展定位,圍繞林下特色產業,鐵佛寺鎮切實把黨建資源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能,積極探索產業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重要路徑,在全鎮發展高山天麻2000畝,建成天麻烘干、0代花粉種培育廠房各一處,2023年全鎮鮮天麻年產量24萬斤,產值260余萬元,帶動農戶50余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與此同時,該鎮新發展淫羊藿1600畝,并計劃全年種植2000畝,帶動村民500余戶增收。另外在以合一村、銅錢村為主的村莊累積種植1100畝獼猴桃,蹚出了以農戶為主體、返租倒包劃片到戶、管護成本降為零的新路子。
隨著這些多元產業的陸續壯大,山林經濟的成效愈發明顯,林下生金、生態富民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回響,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鳴奏出一曲曲激蕩人心的歌謠。
“畜”力滿滿奔振興
每年到了年底,鐵佛寺鎮共同村的集體經濟合作社就到了最忙碌的時期,特色產品熏雞經過近兩年的大力推廣,已成為該鎮的一張特色名片。
村民曹承香是制作熏雞的好手,到了銷售旺季,她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殺雞、腌雞、熏制,一整套流程忙下來,往往連飯都顧不上吃。“我們這里的熏雞為啥能出名,一方面是因為加工的過程精細,但最主要的還是原材料好,雞都是吃蟲子、糧食,喝山泉水長大的散養雞,也不用關在籠子里,在山林里頭圍幾張網,雞群每天撒歡跑,長出來的雞肉質緊實、味道香濃,不管咋做都好吃。”
接過話茬,合作社負責人章漢忙不迭介紹起熏雞產業的現狀。“早在‘十四五’初期,鎮上就將土雞養殖作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來發展,在多個村規;B殖土雞,為了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產品種類,2021年臘月,共同村開始嘗試加工了一批熏雞投入市場,沒想到反饋非常好,產品供不應求。我們就開始擴大生產規模,又修建了熏雞生產車間,引進了烘干設備,去年生產熏雞5000只,銷售額80萬元左右,今年準備再擴大生產規模,讓鐵佛熏雞的品牌更加響亮,輻射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在植被蔥郁的鐵佛寺鎮,特色養殖串起了為民謀福祉的產業鏈。離開共同村,集中村的肉牛養殖亦讓人眼前一亮。標準化的養殖場內,一頭頭體型壯碩的西門塔爾牛正悠閑地吃著精心搭配的草料,200余頭的牛群既是為集體經濟注入源流的重要產業,也是讓村民能夠挺起腰板的底氣。依托蘇陜協作資金和陜煤集團的定點幫扶,該村建成一期養牛場1座,累計出欄西門塔爾肉牛150頭、實現銷售額近300萬元,為村集體創造收益40余萬元,千萬級肉牛養殖基地初具規模。去年年底,集中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突破100萬元的大關,成為漢陰縣首批村集體經濟收入越過100萬元大關的3個村之一。透過這一組組喜人的數據,以養殖為主導產業的集中村,正朝著振興高地躍升前進。
田疇沃野間,新的希望正在升騰,新的目標正在召喚,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鐵佛寺鎮黨委書記龍艷對下一步的發展信心滿滿:“全鎮上下將聚焦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圍繞產業特色,深挖資源稟賦,拿出‘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作風,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集聚優勢、競爭優勢,積極探索山林經濟新業態,拓寬富民增收路,不斷做實生產力、做強競爭力、做細凝聚力,將鐵佛寺鎮打造成點綠生金的典型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