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俊 朱潔 史興安
卡子鎮為白河縣“南大門”,北通十天高速,南越界嶺入楚。跟著嘩啦啦的厚子河逆流而上,兩側青山連綿不絕,沿途茶園里一排排的藍色光伏板是一道風景。拐到大橋社區七組小地名叫木魚包的地方,便能看見白河生態食藥品產業園,農特產品的產業鏈在園區得以進一步延伸。
白河縣卡子鎮近年來以“一鎮一業”茶葉產業為主線,富硒食品、清潔能源、文化旅游三大主導產業齊頭并進。年發電量1.4億度,收益4900萬元,創造稅收645萬元的白河縣卡子鎮100MW農光互補光伏電站建設項目呼之欲出;富硒食品深加工項目、茶葉精深加工項目讓農特產品產業鏈不斷完善……這里的人們以產業旺促鄉村興,奮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光伏+”“破圈”
經過了一整年的忙碌,在顆粒歸倉后,11月份的卡子鎮歸于平靜。沿著蜿蜒的道路驅車前往,茶園里一排排不低于2.5米的太陽能光伏板整齊排列,熠熠生輝的朝陽被轉化為綠色電能,沿著輸電線路傳輸至遠方。今年3月22日,中核匯能白河縣卡子鎮100MW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站建設項目在卡子鎮卡子社區開工。該項目的開工建設,為卡子鎮的農業產業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中核匯能白河縣卡子鎮100MW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站建設項目在卡子鎮卡子社區開工
據了解,10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為白河縣2024年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由中核匯能(陜西)能源有限公司全額子公司白河縣匯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4.5782億元,“在不影響茶葉的前提下,我們通過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方式,在茶園安裝光伏板,采用‘茶光互補’模式,實現‘一地兩用’。”卡子鎮黨委書記李海軍介紹。
起初,李海軍還在擔憂,茶葉作為卡子鎮的主導產業,也是群眾收益最明顯的產業,如果引進了光伏項目,茶葉產量會不會降低、品質會不會受到影響,群眾發展茶葉的積極性會不會消減、收益還能不能得到保障?但經過前往浙江等地考察學習和將近一年時間的項目推進,他發現,“茶光互補”模式為卡子鎮產業升級開辟了新道路。
茶園里安裝的光伏板
“不僅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化利用,也為群眾提供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李海軍說,目前,該項目在卡子鎮流轉了1600畝茶園安裝光伏板,流轉費為300到600元每畝不等。這意味著,群眾和茶企除了每年種茶獲得收益外,還能額外獲得土地流轉費。光伏板的安裝、電站的運營和維護基礎性用工都選擇當地群眾,有200余人參與其中,獲得了工資性收入。
板上有光伏,地上有產業,企業能發展,周邊能務工,這是卡子鎮走上“光伏+產業”的綜合發展新路子。目前,該鎮藥樹村、陳莊社區、大橋社區3個樣板地塊已完成施工,桂花、倉房、友愛等村900余畝光伏正在加快推進,升壓站“三壓一平”已經完成建設。項目建設完成后,可實現年發電量1億多度,收益4900萬元,稅收645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務工可帶動轄區群眾800余戶3000余人實現增收,戶均年增收1000元。
園區化引領
占地1萬余平方米的白河生態食藥品產業園位于卡子鎮大橋社區七組,園內建成了標準化工業廠房2700平方米,作為2024年市級重點項目,園區已經陸續吸引了6家企業入駐,白河硒秦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11月中旬,走進該公司生產車間,廠房正在進行最后的水電收尾工作。“月底水電到位,就具備生產條件了。”該公司負責人陳林告訴記者,公司設置了1條農特產品初級加工生產線,將收購回來的天麻、香菇、木耳等當地農特產品進行初級加工,借助江蘇省溧陽市與白河縣的對口幫扶關系,與江蘇本地企業——江蘇優鮮到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生態特色食品領域合作,通過冷鏈運輸將卡子鎮加工后的農特產品銷售至江蘇地區。
白河生態食藥品產業園
“公司生產線日生產量能達到60萬噸,每年可生產加工農特產品100至200萬噸,年產值可達500萬元。”陳林說,公司生產線上需要工人10多人,高峰期時用工可達到40余人,通過農產品收購、務工就業等方式帶動了周邊80名群眾增收。
卡子鎮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這里的土地孕育出了優良的茶葉、小竹筍、天麻、虎杖、香菇等作物。長期以來,這些農作物大多以初級產品進入市場,群眾收益具有局限性。面對這種形勢,卡子鎮緊盯主導產業,建強產業園區,層層遞進式的農產品加工業,提升了農產品增值增效空間,助力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
虎杖作為五大特色藥材之一,2018年在返鄉能人陳偉的帶領下,在卡子鎮鳳凰村、藥樹村等村流轉土地種植虎杖,經過7年努力,如今虎杖基地穩定在2000畝。“每畝能產7000斤,每斤收購價在8毛錢。”2022年,陳偉成立安康立偉達實業有限公司入駐白河生態食藥品產業園,建立了1條農產品初級加工生產線,購進烘干機、切片機等專業設備,虎杖經過清洗、烘干、切片等工序后,打包銷售至安康中醫醫院和葵花藥業,“以前賣鮮貨一噸2000塊錢,現在干貨一噸賣5500塊錢。”
在看到產業鏈的完善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后,入駐的企業還在不斷增加,預計2025年園區全面建設完成后,入駐企業將達到20家,可提供就業崗位100個,帶動200余人就業,人均月增收2000元。
支柱產業“更優”
站在鳳凰村電商服務點向對岸望去,茶園或成塊狀鋪滿,或呈梯狀沿山而上,層層疊疊、連綿起伏。
卡子鎮以茶葉為主導產業,目前全鎮8個村(社區)累計發展生態茶園2.2萬畝,率先實現了人均一畝茶的目標。其中,鳳凰村就有茶園5800畝。
茶園呈梯狀沿山而上
為了更好發展茶葉產業,2021年開始,鳳凰村用村集體經濟30萬元資金對位于鳳凰村5組的3間土房進行裝修改造,購買炒茶機器和直播設備,打造直播帶貨中心,利用直播帶貨方式銷售茶葉、臘肉、土雞蛋等當地農副產品,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創收2萬元。
采摘茶葉
今年59歲的王開弟是鳳凰村副支書,閑暇之時,他還經營著6畝茶園,還以每年2500元的價格租用電商服務中心的炒茶設備進行手工制茶。“我炒茶已經五年了,村民白天采摘的鮮葉晚上送到電商中心請我幫忙炒,我每斤收取30塊錢的加工費。”依靠勤勞的雙手,王開弟每年不僅自家的茶園能收入2萬多塊錢,幫助村民炒制茶葉還能增收2萬多元。
加工綠茶
如今,每到茶季會有遠道而來買茶的客人,但被選擇不如主動出擊。鳳凰村依托電商中心,在直播間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茶葉,電商達人不斷涌現。“以前茶葉不知道怎么賣出去,現在送到電商服務中心有人幫忙炒,還能通過直播的方式幫忙賣出去。”在看到直播帶貨的效果后,鳳凰村村民乃翠也開始學習視頻剪輯,通過拍攝當地風景半年時間累積了4000多名粉絲,她說,以后不僅賣茶葉,還要通過自己的賬號銷售其他土特產,幫助村民增收。
茶葉產業的蓬勃發展,讓返鄉的村民心中更有底氣。陳莊社區鄉賢能人王青云創辦白河縣田青農業綜合有限公司,前往四川、武漢等地考察學習,最終投資80萬元、流轉100余畝土地引進四川達州的紅椿幼苗種植。7年時間過去,香椿種植面積發展至600畝,公司也從香椿初加工發展到現在的深加工、包裝、銷售、質檢于一體的產業鏈,還擁有了自己的品牌“白椿楠”。50余名群眾依靠香椿產業就近務工,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群眾采摘香椿
在卡子鎮2024年產業推進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一組數據:持續做優茶葉產業,管好2.2萬畝生態茶園,持續夯實林業產業,管護木瓜3000畝;鞏固提升油用牡丹800畝;虎杖基地穩定在2000畝;管好紅豆杉500畝、香椿1000畝;新增魔芋種植500畝;黃姜種植穩定在1000畝;創造條件打造張黃大院旅游景區,持續提升云鼎田園民宿水平,積極引導培育餐飲、住宿、休閑等相關服務業,推進茶旅融合、茶光互補發展,形成三產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云鼎田園民宿
專注產業,因地制宜,突出優勢,“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卡子鎮還在深耕,做強做精鄉土特色產業,實現產業興旺、百姓富裕、環境優美,卡子鎮的產業發展永遠伴隨著必然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