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昌盛、交通發達、資源豐富、產業成熟
國土面積約占中國十分之一
人口數量約占中國四分之一
經濟總量約占中國五分之一
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位于中國中部
猶如一道“脊梁”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
新華社“百聞不如一見”欄目
邀你帶上馳騁古今的想象力
來“天下之中”了解中國
從古至今,看“中部崛起”的文明密碼
【金玉成衣 功藏于巧】
2008枚玉片、精巧至極的金絲
制成了名動天下的金縷玉衣
出土于河南商丘的漢代金縷玉衣
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部、足部5大部分
玉衣片絕大多數兩面磨光
少數僅正面磨光
背面保留有切割痕跡
其形狀、大小各有殊異
專家認為,漢玉多出自今天的新疆和田
不僅克服了長途運輸的困難
玉石的打磨、鉆孔、編綴等工序也極為復雜
金能為線,玉可成衣
中部地區古人宛若天工的純熟技藝可見一斑
如今,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
依舊傳承著精工巧做的智慧
河南,精密構件組裝成領先世界的盾構機
湖北,人們可將玄武巖纖維紡織成布
安徽,精細半導體產品為許多行業提供基礎
……
古人取材大自然
今人巧用新材料
結合高科技手段盤活先進制造業
為“中部崛起”夯實底座
【天下糧倉 國之大者】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58件小漆盤
盤內寫有“君幸食”字樣
“幸”可理解為希望
——“希望客人好好用餐”
有6個漆盤出土時還盛放著
牛排骨、魚骨、面食等食物
地處中國腹地的中部地區
物產豐富
出土文物亦記載著古人對于飲食肴饌的重視
湖南澧陽平原曾出土8000多年前的水稻殼
照應著今日中國雜交水稻的禾下乘涼夢
馬王堆出土的漢代豆豉姜醬
為今天湘菜的馳名風味埋下伏筆
如今,中部地區是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
為中國人牢牢端穩飯碗提供有力支撐
河南的肉制品產業
山西的面制品產業
湖北的河鮮養殖加工業
安徽、江西的茶葉和零食
……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中部糧倉”正展現出新作為
讓人們既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從“新”出發 向“綠”而行】
鴻雁回首、銜魚佇立
造型古樸優雅
還是當時的“高科技”
被譽為“漢代環保節能燈”的西漢雁魚銅燈
代表了漢代青銅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現藏山西博物院的雁魚銅燈
由雁首、雁體、燈盤和燈罩四部分組成
魚身與雁頸、腹腔中空相通
可調節燈光照射方向,防御來風
點燃時燃燒形成的燈煙
會通過魚和雁頸傳導至貯有清水的雁腹
從而減少對室內空氣的污染
千年前,綠色環保的理念就已深入人心
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傳承至今
看今朝
長江、黃河向“綠”而行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產業從“新”出發
推動科技創新,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地區加強向“數”看齊
通過數字經濟建設,大幅減少碳排放
……
綠色低碳發展
成為中部六省因地制宜實現崛起的重要抓手
【聯通八方 無遠弗屆】
歷史更迭 木銅朽蝕
深埋地下的龐大車馬遺跡
將千年時光承載至今人眼前
藏于殷墟博物館的車馬遺跡
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馬車實物標本
更是對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動詮釋
裝飾華麗、結構精巧、機動靈活
訴說著商王朝卓越的制造技術
展現著交通工具在
社會生活、四方征戰、禮制建設
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
古往今來,中國人深知交通便利的重要性
不沿邊、不靠海的中部地區
以一條條交通要道,內暢外聯達八方
空港、陸港、公路港、水港、口岸銜接融合
多式聯運大格局加快形成
加速伸展全國、“擁抱”世界
無論是回顧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
還是展望中國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中部“脊梁”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何以中國,且看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