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三學生王智對記者說,近期接連發生的醫患惡性事件雖然不會改變他的從醫志向,但是會讓自己日后在面對患者時產生戒備心理。
王智:本來是想著盡力幫助患者治好,但是現在就會有戒備心。太累了或者面對太多,會覺得付出這么多不值得。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醫改政策研究專家李玲指出,如果不改變風險高、待遇低、職業尊嚴缺失這幾大問題,醫生的流失情況將更加嚴重。
李玲:從醫其實是一個很崇高的職業,我們把這個職業現在變成了一個很羞辱的職業,得不到體面的工資,得被迫地拿回扣、拿紅包,得不到患者的信任,他得不到人生的價值,風險又很高,治病救人,但是我們現在對這個職業沒有一個合理的培養、使用和待遇的規劃。這個很不正常,全世界都是醫學院的學生是頂級人才,像我們是北大考不上的去醫學院,這個肯定不正常。
廣東衛計委副主任廖新波指出,醫生職業的困境已經不止體現在畢業生就業轉向和從業人員流失上,還延伸到醫學院校的招生上。
廖新波:大院校的還是可以招得滿,但是內勤部一定是沒有錢招,對于一些中小院校就已經存在著問題了,還是招不滿。
盡管如此,我國的醫學專業一直在擴招,需方和供方已形成脫節。
廖新波:這也是我們培養盲目招生有關,因為這個招生制度決定影響著醫生將來的就業,在國外是有計劃的,這種計劃除了國家的計劃,還有一個行業計劃。
每年60萬醫科畢業生,50多萬人在流失。而與此同時,大量的基層醫院急缺人才。廖新波指出,改變這種現狀,不能光靠鼓勵,更要靠吸引力。
廖新波:鼓勵是一種精神的,吸引人待遇、保障等,吸引人們才會下到基層去,因為在基層確確實實并不是沒用武之地,而是沒有用武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