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來,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為民情懷,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人與城雙向奔赴,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央廣網特聯動上海等10地黨委網信辦策劃推出“人民城市·溫情中國”網絡主題活動,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的足跡,走進城市深處,訪街巷看變化,帶您共同見證各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現的萬千氣象。
央廣網上海11月28日消息 “我真的沒想到,我的建議能被采納,上海真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建了一座‘山’。”金秋時節,位于黃浦江畔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南區正式開放,看著園內“雙子山”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雙子山“金點子”提出者之一、上海市民吳正江開心地笑了。
小朋友們在上海楊浦濱江沿線玩耍、拍照 (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楊浦濱江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倳浿赋觯@里原來是老工業區,見證了上海百年工業的發展歷程。如今,“工業銹帶”變成了“生活秀帶”,人民群眾有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閑、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在上海,“人民城市”對市民來說,是一件件具體的“關鍵小事”和一幕幕直觀真切的感受。
一江岸,“銹帶”變“秀帶”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興。黃浦江、蘇州河從城市中蜿蜒而過,黃浦江兩岸的發展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10年前,雖然楊浦濱江有市中心城區最長的濱江岸線,但楊浦的老百姓實際上是看不到江的,因為沿江全是工業廠房。”作為楊浦濱江建設者,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錢亮回憶說。
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楊浦濱江沿岸(上圖)與如今發展對比(下圖)(央廣網發 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市楊浦區新聞辦供圖)
上海楊浦,曾是上海灘的“電力心臟”。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等十余項“全國工業之最”誕生在這里。隨著時間推移,伴隨產業轉型升級,空置土地和廢舊廠房成為市民親水的障礙,也與上海城市突飛猛進的發展形成鮮明反差。
從“聞江不見江”的“工業銹帶”,到“近水更親水”的“生活秀帶”,近年來,上海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最優的供給服務人民,經過系統治理,楊浦濱江發生了“蝶變”。
自2013年起,錢亮就工作在楊浦濱江開發建設、管理運營的第一線,從最初售出土地,無數次走訪區域內的數十家土地使用權人,奠定“還江于民”的社會共識基礎;再到后來濱江公共空間管理,聽取“如何讓市民、游客愛上濱江”的意見建議……錢亮說:“能有幸參與建設并見證一座城市的發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因為工作地點在楊浦濱江附近,錢亮幾乎每天都會到這里走一走,有時見到遛彎的市民還會坐下來聊一聊大家關心的“身邊事”:散步時想喝水怎么辦、能不能在江邊騎行、是否能開辟小朋友單獨玩耍的空間……
2024年11月,市民游客在上海楊浦濱江沿線漫步 (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錢亮至今還記得,為了科學設置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的飲水機,錢亮和同事們先后調研了很多地方,反復對比,征詢市民意見。目前,楊浦濱江是上海濱江岸線公共空間飲水機最密集的區域,每個飲水機配備了三個處于不同高度的水龍頭,除常溫水還提供熱水,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這些小改變也讓錢亮感到受益。“比如我們那三個高度的飲水機,我7歲半的兒子思文就特別愛用,他對我說,‘我長大、長高了!我可以用第二高度了。’”
在濱江工作久了,生活在附近的很多居民都認識了錢亮,有人把他當“流動意見箱”,也有人給他提“金點子”,錢亮覺得“城市建設者就是要和市民‘打成一片’,城市建設最終還是要讓老百姓受益。”
錢亮帶著兒子錢思文打卡楊浦濱江“零碳咖啡館” (央廣網記者 唐奇云 攝)
如今,漫步楊浦濱江,曾經的百年電廠凈水池通過功能重塑,變身為“零碳咖啡館”;煙草機修倉庫搖身一變,成了“綠之丘”網紅打卡點;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變成了“潮人”云集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祥泰木行舊址,蝶變為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
江風習習,碧波蕩漾。市民漫步在干凈舒適的步道,感受小而美的“口袋公園”,欣賞沁人心脾的江景。讓城市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上海著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實踐地。
一座山,圓了“綠水青山”夢
“城市怎么建”“建得好不好”“如何更美好”……上海積極調動廣大市民的積極性,讓百姓的“金點子”轉化為城市治理的“金鑰匙”,努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在上海浦東新區世博文化公園內,一座“鋼的山”——48米的“雙子山”拔地而起。
自今年9月20日開放以來,“雙子山”已經成為上海新晉網紅打卡地。在這里,鋼鐵結構的山體上種植7000多棵喬木,綠樹成蔭,鳥類成群。登上山頂,陸家嘴近在咫尺。待到傍晚時分,華燈初上,浦江兩岸璀璨光彩一覽無余。
“雙子山”中的迷你版“黃果樹”瀑布 (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難以想象,“雙子山”前身曾是上鋼三廠一座堆積工業廢料的“鋼渣山”。年過古稀的吳正江是上鋼三廠退休工人,親眼目睹了“鋼渣山”是怎么堆起來的。當“開門辦園”的會議開到他的小區時,他提出“要造座山”。吳正江說,這基于自己三個“樸素的想法”:“一個是,上海除了松江的佘山,市里沒有山。一個是,這塊地方是個寶地,黃浦江、陸家嘴在這里‘相遇’。還有一點,這里原來就有一座‘山’——‘鋼渣山’。”
吳正江沒想到:“我的建議真正地被采納了,而且還造得更好了。”
吳正江在“雙子山”講述“雙子山”的故事(央廣網記者 唐奇云 攝)
造好這座山并不容易。“雙子山”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在于,兩座山峰并非是通過堆積土方建成,而是以鋼鐵結構打造的建筑形式呈現。“雙子山”項目經理易衛軍介紹:“整座山體在鋼筋建筑之上要覆蓋混凝土、擋土墻、灌溉層,外觀上要盡量和自然形成的山峰一致。同時,又要做好防水、存水、排水、送水,保證山上的植物和溪流相映成趣。”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濱江核心區域,舍棄高昂的土地出讓金,打造面向市民的城市花園,圓大家“綠水青山”的夢,人民城市理念在世博文化公園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如今的“雙子山”不僅讓建渣廢料成為“他山基石”,也集聚多種好看、好用、好玩的功能。在這里,青少年走進植物園,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喜歡拍照分享的潮人會發現這里特別“出片”;而中老年人悠閑漫步其中,體驗異域叢林帶來的全新感受。
脫胎于上鋼三廠老梁架的溫室花園 (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家住浦東濱江附近的吳正江,親眼見證了世博文化公園以及“雙子山”從無到有的全過程。“我從1966年開始就在鋼廠工作,幾乎一生都在這里。這里的溫室花園就脫胎于上鋼三廠老梁架,我還能看出原來鋼架子的樣子。”
從以前的“鋼渣山”到現在的“雙子山”,吳正江感到十分自豪:“我看著它一點一點,從一片一片鋼結構,慢慢鋪上綠色,F在到這里一看,太好了,太符合上海人想要的山的樣子了。”
一間房,升騰城市溫度
城市發展不僅要“見物”,更要“見人”“見溫度”。“在大上海有個家”是很多來滬打拼新市民的愿望。
2023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市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期間,總書記走進了吳濤的宿舍。“總書記摸了摸我上鋪大哥的被子,還跟我們聊起了家常。總書記非常平易近人,像長輩一樣關心我們的日常生活。那是我人生最難忘的時刻。”吳濤回憶道。
上海市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一角(央廣網記者 沈梅 攝)
吳濤是“追夢者”,18歲時提著一只小小的行李箱孤身來到上海打拼。在他看來: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拼搏就要趁年輕。憑著一股子韌勁,吳濤從普通保安一路干到經理。他接待過名人,服務過外賓,“我希望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剛來上海的時候,才畢業,身上沒錢,誰都不認識。住宿一般靠公司安排宿舍,居住環境陳舊簡陋。”為了“住得好一點”又盡量省點房租錢,吳濤和朋友只好到“遠一點”的地方租房,但每天3個多小時的通勤時間,對于工作本就忙碌的吳濤來說是個“頭疼事”。
從“一套房”“一間房”再到“一張床”,近年來,上海不斷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籌措力度。2023年7月12日,上海首批“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項目集中揭牌。許多像吳濤一樣來滬打拼的外來務工者住了進來。
“這里離公司近,環境好,冰箱、空調、獨立衛浴一應俱全,還有共享廚房、共享洗衣房、共享圖書館、共享健身房……床位的價格也很有性價比。”第一次來到“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吳濤很驚喜,感覺自己在上海真正地安定了下來。
吳濤在共享圖書館看書(央廣網記者 唐奇云 攝)
近年來,上海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為許多來滬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線務工人員提供住房保障。今年,“新增籌措供應3萬張以上‘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被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目前,上海已完成新增籌措床位超2.5萬張。
“我是上海千千萬萬務工人員中的一員,我在這里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暖。”吳濤希望通過努力,未來可以在上海真正安家。
上海不僅用“一張張溫暖的床”筑起新市民的“安居夢”,也用暖心服務解決好老年人吃飯這件“關鍵小事”,撐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寧區虹橋街道的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調研,在3樓老年助餐點同居民熱情交談。如今,上海的社區長者食堂遍地開花,老年助餐服務觸手可及。
市民在上海長寧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老年助餐點用餐(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截至2023年底,上海全市建有社區老年助餐場所1926個,其中社區長者食堂346個。今年,上海計劃新增40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30個社區長者食堂,新建家門口服務站200個,完成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6000戶。
人與城互相成就,城與人共融而生。5年來,上海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溫暖著在這里的每一個人。
從浦江兩岸的美麗蛻變,到“雙子山”的民心所向,再到新市民“在大上海有個家”的歸屬感……每一個“關鍵小事”都在升騰著“城”就美好的上海溫度,每一個故事都印刻著上海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