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小柳
近年來,漢濱區秉持“1+N”辦學思路,在建強1所老年大學、建立N所教學點的基礎上,盤活社會資源,整合社會力量,按照資源共享、終生學習、寓教于樂、鄰里融合的辦學理念,在組織保障、陣地建設、教學內容上不斷發力,推動建成分校1所,教學點4個,切實激發老年人參與學習的內在動力,推動老年教育融入城市基層黨建大格局、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大陣營,在社區落地生根、枝繁葉茂,與社區發展互促共贏。
精準對接需求,構筑共享家園
漢濱區老年大學現有住房面積8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地700平方米,學校共有教室2 個,辦公室 2個,會議室、乒乓球室、圖書室等功能室5個,桌椅穩固堅實,通風采光條件好。配有電腦、電子琴、投影儀、音響等教學輔助設備,基本滿足教育教學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群體和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迫切,漢濱區老年大學呈現了“人員爆滿”“一座難求”。面對不斷增長的入學需求,漢濱區老年大學除了硬件軟件上下功夫,還深入社區進行實地調研,摸清社區老同志的數量、辦學條件、老年人學習需求等,整合利用現有的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場地資源,分批次建成鼓樓、西大街、朝陽、育才、南門社區教學點,有效解決老年大學場地不足的問題,延伸老年教育的辦學空間和維度,吸引周邊近千人次老年學員學習活動。
加強教學管理,創新開展教學
凸顯老年大學作為學校的教育屬性,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校社聯動,及時研究和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制定《老年大學規章制度》《辦公室工作職責》《教師職責》《學員守則》等十多項規章制度。強化常規管理,追求教學規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抓好教學過程,豐富課程設置,為老年人建設便捷貼心的老年學校,努力打造“一點一特色一品牌”老干部學習活動陣地。目前開設了老年健康、智能手機等通識類課程。聲樂、舞蹈、經典誦讀、太極拳等成為學校精品課程,書法、手鼓等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共計9大類12門課程,14個班級。
朝陽社區的教學點將老年課堂由室內拓展至戶外,開設了“音樂戶外課堂”,不斷創新“老有所學”的教學方式,擴展教學空間,探索形成“沒有圍墻的教育”“沒有邊界的課堂”等暖心教育模式,讓轄區內老年人出家門就能進校門,滿足就近學習就近活動需求。
堅持黨建融合,凝聚強大動力
漢濱區老年大學深入把握“政治立校”主線,把黨建引領融入課堂教學、重大活動、校園文化、學員群眾之中,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老年大學及教學活動點成為離退休干部黨建融入城市基層黨建的有效載體。各個教學活動點采取社區黨委書記任主要負責人、社區離退休黨支部書記任常務負責人模式,實現了社區、支部、教學活動點的有機融合與互聯互通。通過課前十分鐘“微黨課”,及時跟進學習及時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干部工作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引導鼓勵學員開展互動交流,讀文章、談體會、說感受,為黨員經常性教育增添新活力。
1+N的新模式不僅使老年大學擴大了辦學規模,還讓限于老年大學辦學規模或身體原因無法參加學習的老年人,能夠在家門口就近得到學習教育,形成“1+1大于2”的惠民效應。中心城區的育才社區將教學點嵌入到社區黨群服務陣地,送教學服務;將志愿服務點嵌入到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送志愿服務,推動家門老年教育與基層治理互促共贏。
展現“銀齡風采”,發揮“銀發力量”
將老有所學與老有所為相結合,將校園延伸到社區,展示了教學成果,展現老年大學學員風采。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喜迎二十大以及重陽等傳統節慶日期間,組織學員參加社區、街道等文化活動,以書畫、文字、歌舞、攝影、非遺技藝等多形式、多元素,謳歌新時代,唱響新征程。漢濱區的“女子合唱團”榮獲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合唱銀獎、陜西省老干部工作局、陜西省文化廳聯合主辦的合唱大賽全省第三名,成為全區老年文化建設的一個亮點。
鼓勵學員走出課堂、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為基層治理和文明城市創建貢獻“銀發力量”。依托學員骨干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引導老年人樹文明家風、宣傳紅色精神,積極參與社區環境整治,力所能及參與社會服務,積極主動發揮優勢作用,展示新時代老年人精神風采。志愿者的身影活躍在社區、企業、學校、街道。鼓樓社區教學點學員積極為居民服務,成立調解議事機構,協助社區開展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解,有效化解多起矛盾糾紛,調解化解率100%,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