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孟少猛 劉丹
今年以來,石泉縣池河鎮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的“尖兵”作用,通過第一書記“組團服務”模式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資源共建 人才共育
“這次河海大學的學習培訓活動讓我受益匪淺,開闊了我的眼界,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回去后我將學以致用,進一步發展壯大村上的預制菜產業。”在池河鎮鄉村振興鎮村干部綜合能力提升培訓班結業儀式上,池河鎮五愛村委會副主任王雙顯激情滿滿地作代表發言。
為拓寬干部視野,加強村級后備力量儲備,提升基層干部政治理論水平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素質,不斷增強“頭雁”領航能力,由河海大學駐五愛村第一書記湯茂買牽頭組織的池河鎮鄉村振興鎮村干部綜合能力提升培訓班在河海大學順利開班。此次培訓為期5天,共有21名鎮領導、站辦所負責人及業務干部、村(社區)“兩委”干部參加。
此次培訓班的成功舉辦,正是池河鎮與河海大學實施人才共育培訓項目的生動實踐。今年以來,池河鎮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人才振興的紅色引擎,持續深化第一書記“組團服務”工作,定期組織集中培訓、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實施“頭雁”工程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推動各村之間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人才共育共用。截至目前,累計開展駐村“第一書記”擂臺比武1次,組織現場觀摩“學習3次”、學習培訓10次,第一書記開展組團服務30余場次,有效提升了基層干部的綜合素質和領航能力。
技術共享 產業共興
“搭這個茄子架高在80厘米至1米,主要是根據茄子的高度來搭的,插桿搭架是為了固定植株、防止倒伏,同時也有利于在適當的時候摘除老葉片,加強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從而提高果實產量和品質。”在池河鎮預制菜產業基地,良田村預制菜產業技術服務隊隊員鐘家剛耐心地向前來觀摩學習的干部、農戶講解紫長茄子插桿搭架技巧。
良田村立足本村預制菜產業基礎,整合幫扶企業安康及食雨有限公司訂單、技術、管理等優勢資源,由駐村第一書記牽頭組織及食雨公司技術人員、村上產業種植大戶、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成立預制菜產業技術服務組,聯動全鎮5個村發展預制菜產業,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田間管理、病蟲防治、產后銷售等一條龍指導服務,實現產業共興,促進群眾增收。
目前,池河鎮依托“桑畜菜”產業優勢,共組建預制菜產業、蠶桑產業、畜牧養殖3個技術服務小組,今年以來入戶走訪宣傳200余戶、召開院落會20余場次、帶領大戶外出考察學習5次、組織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18場,動員全鎮采取“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龍頭企業+大戶模式”。新發展1000畝預制菜基地,帶動全鎮200余戶群眾種植預制菜、300余群眾就業增收;春季養蠶發種4080張,同比增加5%,還策劃實施了集約化智能養蠶共育室項目,推動數智賦能蠶桑產業;全鎮畜牧養殖達到5萬頭,“桑畜菜、藥果游”產業體系不斷培育壯大。
“五治”共融 治理共抓
“遠親不如近鄰,咱們都互相退讓一步,這個事情也就圓滿解決了!”在西苑社區老陸說事工作室內,河鎮駐村第一書記鎮級服務團成員、西苑社區黨支部書記陸龍俊成功調處一起鄰里糾紛。
西苑社區是石泉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入住的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易地搬遷群眾。針對人員結構復雜、素質參差不齊、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等熱點難點問題,陸龍俊創新成立了老陸說事工作室,為群眾提供暢通訴求通道,也成為群眾生活的咨詢驛站。自2015年以來,陸龍俊調解各類矛盾糾紛近千余件,解決群眾訴求500余起,群眾滿意率100%,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樓宇、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
今年以來,池河鎮推行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結合的“五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依托第一書記“組團服務”設立普法宣傳服務小組和孝義文化服務小組,激活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有力有效推動社會和諧。普法宣傳服務小組提議大力推進普法陣地建設,目前建成“共享法庭”15處、法治文化長廊3處、法治文化廣場3個、法律圖書角15處,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40余場次,培育法律明白人180人,走訪協調化解矛盾糾紛51件。孝義文化服務小組廣泛創編舞蹈、小品、快板、三句半等文藝節目15個,邀請理論宣講員、文化特派員開展“孝義新風進萬家”宣講活動4場次,教育引導群眾向榜樣看齊,讓遵紀守法和孝義新風在全鎮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