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一)
“九—八”事變,日本侵略軍侵占我國東北,并不停步地向我國內地進攻,亡國慘禍迫在眉睫,以何繼周、沈啟賢、徐海山、孟子明等為代表的一批陜南籍的愛國青年,懷著參軍抗日救國的堅強意志,加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訓練班結業后,這批志在抗日救國的青年被分配到安康綏靖軍一團當兵,并入該團在平利縣城舉辦的干部教育訓練班學習。安康綏靖軍是一支由地方游勇武裝組成的部隊,軍閥惡習甚重,十分腐敗,使這批熱血青年深感報國之志難酬,苦悶失望,悲憤滿腔。
1932年12月初,賀龍率領的紅三軍轉戰安康東南部。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中國工農紅軍的紀律嚴明,給了這批青年以強烈影響,如同黑暗中見到光明,更加激起了他們的抗日熱情。于是何繼周、沈啟賢、孫善堂、徐海山、茍樹林、趙宏勛、孟子明、呂治平等人,在平利縣秘密組織“陜南抗日救國赤衛團”,發布抗日救國宣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盟誓要走紅軍之路,抗日救國。
1934年1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進入陜南,開辟鄂豫陜革命根據地。中共鄂豫陜省委領導紅二十五軍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過程中,已由安康綏靖軍一團改編為陜西警備第二旅的第四團,隨同其他國民黨部隊奉命進入秦嶺山區追剿紅軍。1935年3月,警二旅在漢中洋縣華陽鎮被紅二十五軍伏擊,傷亡慘重,全體官兵震驚。同時,也使何繼周等人,更加看清了國民黨及其軍隊打內戰進剿紅軍、不抗日投降賣國的反動本質,進一步堅定了他們投奔紅軍的決心。“要抗日,當紅軍”,已成為該團愛國青年的共同心愿。
1935年12月l1日夜,大雪紛飛。陜西警二旅四團九連官兵,在第二排排長何繼周的率領下,于長安縣引駕回起義。起義部隊冒著鵝毛大雪,踏著泥濘的羊腸小道,進入秦嶺山區,投奔紅軍。由于此時,紅二十五軍已離開陜南,在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堅持斗爭的紅七十四師組建不久,力量單薄,加之對這支剛起義出來的部隊的性質、目的還不了解。因此紅七十四師領導人建議他們自立旗號,單獨開展活動。根據紅七十四師的建議,何繼周即宣布成立“陜南游擊縱隊”,何繼周改名“何振亞”,任指揮,苗鴻鑫任大隊長。下設三個中隊,一中隊隊長劉炎德,二中隊隊長趙振慶,特務隊隊長張英才。
這支100多人組成的陜南游擊縱隊,雖然暫時未被編入紅軍,但是他們當紅軍、抗日救國的目的和意志絲毫沒有改變。他們以紅七十四師為榜樣,在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內的鎮安、柞水、寧陜、石泉、漢陰、安康等縣的廣闊山區開展游擊戰爭。紅軍干什么,他們干什么;紅軍怎么做,他們就怎么做,處處時時向紅軍學習。他們紀律嚴明,愛護群眾,幫助群眾,與群眾建立魚水關系。民歌唱道:“是好漢何繼周,親生兒子交你手,打倒鬼子除土豪,永遠跟著紅旗走。”因此,出現了許多母送子、妻送夫、兄弟相爭參加陜南游擊縱隊的情景。
陜南游擊縱隊,經過三四個月的游擊活動,發展到500多人,編為5個中隊,劉炎德、張孝德、陳漢杰、晏盛明,張英才分別任各中隊隊長。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