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遷偉 實習生 朱晨曦
白河肉糕是一種葷、素、湯、菜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美食,以色鮮味美、細軟可口享譽白河。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2009年6月,白河肉糕錄入白河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錄入安康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每一道傳統美食都是一部鮮活的歷史著作,記錄著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在陜南的白河縣有著一樣別具一格的美食瑰寶——白河肉糕。
白河肉糕,這道起源于明朝并歷經數百年沉淀的傳統名菜,不僅能帶來味蕾上的綻放,更是文化上的盛宴。據傳,它誕生于當時的紅花縣(今白河縣),最初作為宮廷貢品,后流傳于民間,成為家家戶戶逢年過節、招待貴客必備的一道大菜。
△ 清蒸白河肉糕
由于原材料選材苛刻,以及獨特的制作技藝,這道美食在時間的長河中歷久彌新。它以香軟細滑的口感贏得了食客們的青睞。白河肉糕也就成了白河“三點水”宴席中的一道名菜,如今更是在“三點水”宴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白河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白河肉糕的選材極為講究,以七分肥三分瘦的優質豬肉、雞蛋、淀粉等為主要原材料,輔以蔥姜等天然香辛料。將豬肉放在展板上用木槌搗成泥后加水攪拌均勻,再與蛋清、淀粉等按比例調和。隨后把蘿卜切成條塊,在蒸籠里擺成長方形模具狀,填入搗好的肉泥,蒸上十分鐘;待初定型后,去籠,往肉糕上均勻涂抹蛋黃,每蒸五分鐘涂抹一次;三次過后,正宗的肉糕就做成了。
肉糕經過大火蒸制、小火慢燉等多道復雜工序,最終的成品呈現出上黃下白的鮮亮色澤。精心的選材、配料和繁雜的工序要足足用去大半天的時間。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各有妙處、缺一不可。
△ 白河肉糕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成品白河肉糕可謂是色香味俱全!
“黃如金、白如玉”正是描寫它的,色澤誘人,如藝術品一般散發光彩;香氣清新淡雅,似葷非葷,似素非素,令人垂涎欲滴;品嘗白河肉糕,輕咬一口,香滑軟嫩的口感瞬間充斥口腔,肥而不膩,筋道十足,既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又通過巧妙的搭配和烹飪技巧,使各種味道相互融合,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形成其獨特的風味,令人回味無窮。
白河肉糕的風味因使用不同的烹飪方式也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清蒸還是做湯,又或者是涮火鍋,白河肉糕都能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滿足不同食客的喜好。
白河肉糕不僅僅是一道地方特色美食,更代表了當地的飲食文化,是白河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象征著吉祥的“三點水”宴席中,它作為重頭戲出場。此外,宴席中所有的菜品均使用木質蒸籠蒸制而成,寓意著“蒸蒸日上”。而一片片黃白相間的肉糕,則寄托著對家庭、對尊客、對未來的美好祝愿——金玉滿堂、長命百歲,這飽含著世代白河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每一代匠人都以精湛的手藝和飽滿的熱情,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傳遞給下一代,讓這道美食能夠生生不息地延續至今。2009年4月,白河肉糕被列入安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特殊的制作技藝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 廚師為肉糕涂抹蛋黃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白河縣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特有的民俗文化,將“三點水”宴席中如白河肉糕等非遺美食推廣至全國各地。白河縣政府也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強對白河肉糕的宣傳推廣。一方面,利用地方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廣泛介紹白河肉糕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興趣;另一方面,通過舉辦美食文化節、旅游推介會等活動,將白河肉糕作為地方特色美食進行展示和推廣,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品嘗和體驗。如今多方齊努力,使得這道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美食繼續發揚光大,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本文配圖由白河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