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壽安 楊楠
鎮坪的公路故事,是刻在鎮坪人內心深處的歲月記憶。既遙遠又近在咫尺,既陌生又那樣熟悉。
——題記
1983年夏天,安康城劫后余生。洪水過后,我毅然收拾行囊,躺過齊小腿深的淤泥,在一個漆黑的早晨,登上一輛駛往鎮坪的班車,也駛往我人生一片未知的天地。
那一年,我剛滿20歲。只覺得汽車似乎一直鉚足了勁兒在公路上吃力地攀爬,車身一直在顛簸搖晃,灰塵不停地澆進車里,不一會就眩暈嘔吐得一塌糊涂。那會兒,我對自己的抉擇追悔莫及,無奈、無助、悲憫......五味雜陳,最難受的某一時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撐到鎮坪?
班車走縣河、過老縣、翻越女媧山,直到中午才抵達平利縣。同座的一位好心教師叫我下車去吃午飯,我疲憊無力地告訴他自己吃不下,甚至天真地問他是不是鎮坪到了?當得知才剛剛行駛了三分之一的車程時,我暈!暈!暈!
午飯過后,汽車剛駛過平利縣城,就在一個叫沖河口的地方向右一拐又繼續爬坡。這是一條完全徹底的土渣路,一直通往鎮坪縣城。期間不僅要翻越滾子坡和東溝埡兩座高山,還要穿越狹長的八里關等漫長的塵土飛揚的鉤鉤叉叉的險路。等艱難抵達鎮坪縣城時,天色早已黑定了。這,便是鎮坪給我上的人生第一堂課。鎮坪行路難,也是我一生也磨滅不掉的痛苦記憶。
(當年女媧山盤山公路)
40多年過去了,昔日那位莽撞少年早已霜染華發。一路走來,我早已融入一個地道的鎮坪人。我參與和見證了鎮坪的一項項建設,但從沒有任何一件事物的變遷,能夠像鎮坪公路發展那樣執著而深刻地撞擊著我的心扉。2024年,我應約為鎮坪公路段102省道一處公路文化驛站設計一面文化墻,要求客觀反映鎮坪公路建設和發展變化概況。接下約請的那一刻,這個命題瞬間就刺痛了我的心。幾乎是一夜之間,一氣呵成。我站在歷史的拐點,眼前迅速鋪滿一幅幅鎮坪公路變遷的鮮活畫面:路,是大地的血脈。它一直伴隨著世界文明和中華文明的成長與進步。秦巴古鹽道從歷史長河里走來,記錄了鎮坪長達幾千年的道路記憶,也定格了鎮坪人肩挑背馱的千年歲月。我們打開鎮坪道路變化的一扇窗,就是一部鮮活的鎮坪發展史,也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最好見證。這,便是我發自肺腑對鎮坪公路發展變化的全部詮釋和設計主題定義。
(建成的102省道公路文化驛站文化墻)
鎮坪縣位于陜渝鄂三省市交界的大巴山腹地,歷史上被稱作“南山老林”,古時曾分屬秦、巴、楚、庸。山大人稀,原始森林密布,交通閉塞。秦巴古鹽道從重慶市巫溪縣大寧鹽場,穿越“一腳踏三省”的雞心嶺進入鎮坪縣,然后沿南江河及化龍山、東溝埡、秋山埡等山谷溝壑,通向廣袤的秦楚大地。這是鎮坪最早的道路,也是聯系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血脈。鎮坪人全憑肩挑背馱行走了幾千年。是鹽道,也是官道和商道。
(翻越雞心嶺的古鹽道)
新中國成立之后,直到1966年鎮坪才建成第一條低等級渣土路面的公路——平鎮公路,結束了鎮坪人肩挑背馱的歷史,也從此揭開了鎮坪公路建設艱難而偉大的一頁。
鎮坪公路建設,從無到有;從一條出境路到多條出境路;從低等級到中等級再到高等級;從渣土路面到瀝青路面再到通高速。不僅訴說著公路發展變遷的前世和今生,也濃縮了鎮坪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生動剪影?梢哉f,鎮坪公路史,就是一部鎮坪發展變化史。我力求102省道公路文化墻,以這些點位為基本元素,通過生動的歷史圖片和鮮活的文字解說及視頻展示,將鎮坪道路建設的歷程,直觀完美而賦予深刻文化內涵地予以宣泄,不僅讓人們了解這段歷史,也記住這段歷史;記住鄉愁,也記住不斷求索進取的公路人。
滄桑古道記憶
秦巴古鹽道,縱貫鎮坪境內153公里。這是鎮坪歷史上進出大山的唯一通道,也是記錄鎮坪最早的道路史詩。它蜿蜒于高山峽谷和崇山峻嶺之間,是種在鎮坪人骨髓里的生活符號和文化記憶。
新中國成立前,鎮坪縣城石砦河僅有幾戶人家,主要是為鹽夫提供服務的商家;80年代初,縣城雖初具雛形,但街道依然還是渣土路面。僅有的幾幢3層木樓,是石砦河最高建筑。
古鹽道穿越5000年歷史,留下了一代又一代鎮坪人的滄桑身影,也留下了鎮坪人“不畏艱險.仁義為本”的鹽道精神。過去,有80%以上的鎮坪勞動力都是鹽夫和挑夫。他們用一雙雙草鞋丈量著腳下的生命之路。
鎮坪第一輛自行車是運輸社工人扛進來的。1963年4月,鎮坪恢復建制縣,成立運輸合作社,招錄挑夫84人,史稱“八十四條扁擔”,擔負全縣物資運輸。在沒有公路的年代,人們只能用滑竿抬著病人去醫院。當年進出大山的許多“棒棒橋”和石坎路,有的架在河上,有的懸空掛在絕壁上。人們進出鎮坪只能徒步行走,是最難忘的歲月記憶。
(二十世紀80年代初的鎮坪縣城)
公路建設回眸
鎮坪公路建設史,既是鎮坪人民艱辛拼搏的奮斗史。也是共和國成長發展的縮影。它把歲月的腳步都深深烙印在路上。
民辦公助修建公路:1956年,省政府用民辦公助政策發展地方公路建設。平利縣于1958年5月開始勘測設計,10月調集平利、鎮坪2000余民工開始修建。奮戰一年,修路50公里,毛路初通至東溝埡。平鎮合縣以后繼續修建15公里,毛路初通至曾家壩。
(平鎮公路曾家壩一角)
1963年,由國家先后投資332.5萬元,再次調集鎮坪、平利2500余民工,續建平鎮公路,至1966年9月,修建公路57公里至鎮坪縣城石砦河。至此,鎮坪結束不通公路的歷史。
平鎮公路建成之后,鎮坪到安康公路總里程210公里。不僅路窄彎急灰大,而且中途還要翻越女媧山、滾子坡、東溝埡三座大山但即使公路通了,但因為道路等級低,每年雨季經常被沖毀,造成交通中斷。1970年1月,鎮坪縣抽調民兵700多人,組建石大公路(石砦河——大河)基建民兵團,動工修建石大路。至1971年6月,修通公路22公里,通車至陜、鄂、渝三省交界的 雞心嶺腳下大河公社鴨兒池
“五二半”修建公路:1975年底,鎮坪實現全縣社社通公路。省交通局在鎮坪召開社社通公路現場會,獎勵3輛汽車。(每公里補助炸藥5噸、水泥2噸、鋼材)
(修建中的鐘寶大橋)
糧棉布修建公路:1984年,國家用庫存糧、棉、布以工代賑政策,發展地方公路建設。1984年5月至1986年12月,鎮坪修通“川陜鄂”三省交界公路8公里,分別實現與重慶巫溪和湖北竹溪縣公路對接,實現出省公路夢想。
與此同時,修通縣境內向陽、仁河、馮營、百忍溝、竹葉關、友誼、德勝、高橋、小渝河9條通村公路250公里,初步實現部分公路達村。
(那時修建公路全憑人力)
工業品修建公路:20世紀90年代,安康地區擬修建大循環公路網,改變“斷頭路”現狀,遂將鎮坪至嵐皋公路建設列入計劃。鎮坪段(縣城至化龍山正河埡)30公里,土石方、人工工資以工業品代金券撥付,以工代賑;橋梁、擋墻砌筑工程費用以貨幣方式撥付。嵐鎮公路于1989年12月破土動工,1992年毛路初通,1994年底竣工,國家共計投資1450萬元。至此,鎮坪又打通一條穿越“巴山屋脊”化龍山經平利八仙、嵐皋到安康的干線公路,結束了“口袋路”歷史。
(化龍山公路施工場景)
公路全面升級改造:鎮坪公路從無到有,歷盡艱辛坎坷。在僅有平鎮路一條“口袋路”通行的幾十年間,鎮坪始終是“苦行僧之旅”的代名詞,不僅出行難,也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
鎮坪先后打通至嵐皋、巫溪等“斷頭路”之后,又相繼打通竹葉關至竹溪、瓦子坪至竹溪、雙河口至竹溪及曙坪至城口等多條出境公路。雖然道路等級普遍較低,但終于緩緩敞開了山門。
1994年至1998年,國家投資1350萬元,嵐鎮公路鎮坪境內30公里首次鋪筑油路,從而結束了鎮坪沒有油路硬化的歷史。
2000年,國家再次投資對鎮巫公路鎮坪段進行改造并鋪筑油路,實現了鎮坪跨省公路升級改造,同時,這條路也被正式納入541國道。
(541國道穿過上竹鎮)
2000年至2004年,安平公路和平鎮公路全面升級改造及油路硬化,通過優化線型,徹底甩掉了東溝埡、滾子坡和女媧山,鎮坪至安康車程由約10小時縮短為5小時,徹底結束了鎮坪人出行“兩頭黑”的歷史。平鎮公路也被正式納入102省道。
(541國道穿過鐘寶鎮)
通衢大道鳥瞰
血脈通暢,神清氣爽。路通達四海,路興百業旺。2014年,國家一次性投資4.7億元,對平鎮公路進行二級公路升級改造。2017年,平鎮二級公路順利建成通車,結束了鎮坪沒有等級公路的歷史,鎮坪至安康的車程也縮短為約3小時。2021年,平鎮高速正式建成通車,鎮坪至安康車程縮短為約1小時。
(山高林密的友誼村交通四通八達)
2023年,鎮坪至巫溪高速正式通車,車程縮短為約半小時。自此,鎮坪公路建設正式駛入全國快速車道。鎮坪,這個昔日的“南山老林”,豪邁地敞開胸懷,擁抱了大千世界。隨著大交通環境改善,鎮坪鄉村路、產業路、入戶路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四通八達、環繞如織的內部公路交通網,猶如一條條發達的毛細血管,將山川大地和千家萬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們共同分享交通便利帶來的巨大實惠,也深切感受祖國繁榮昌盛、日益強大的鏗鏘之音,又咋能忘懷與公路人一起走過的風雨兼程?又咋能不為公路人悉心呵護一條條通衢大道所付出的情愫而翹楚和致敬?
(鎮巫高速穿過鐘寶鎮)
鎮坪公路建設的波瀾變遷,無不折射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壯闊與磅礴,無不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智慧和汗水。我們緬懷過往,記錄鎮坪公路建設的悲壯瞬間,記住漸漸隱逝在歷史長河里的公路故事,既是公路情懷,也是責任與擔當,更是對未來的砥礪。
(鎮坪高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