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云龍
立冬后天氣漸漸冷了起來,今年的冬天不是寒流直逼驟然間的冷卻,似乎讓人們慢慢地適應冬的寒冷。
冬天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干凈——是這個詞了:干凈!水瘦了!鳥飛了,花謝了,蟲入穴了,谷子黃豆都割盡了。就連闊葉的樹皆卸了妝。那些春日里夏日里,一樹樹、一簇簇,絮絮叨叨,半真半假的情話,喋喋不休的爭執,貪不完的浮華,都隨著葉子,一片片歸了根,入了土。遠山不再蒼翠,被薄薄的煙籠著,是淡墨的畫。心仿佛走進一個寧靜的世界,顯得那么開闊、安閑和自由。
按二十四節氣,共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屬于冬季。寒是冬獨有的滋味,正如春季的潤、夏季的熱和秋季的涼。從立冬到小雪、大雪,再冬至,到小寒、大寒,冬天一步步搖晃著冷風終于來臨。先是萎黃的樹葉紛紛落下,把往日巨傘一樣的大樹變成禿頂,繼而地上的水開始結冰。即使在太陽下,那冰也頑固不化。萬物已經睡去,大雁早已南下,留下的是一片蕭條。
冬者,凍也。因為這透天徹地、入膚入骨、痛快淋漓的凍,大自然的生命似乎宣告了周期性的結束,那些或老或死或枯或敗或眠或藏的動植物,又開始了新的生命周期的漫長而悄然的復蘇。它們枯而不死,退而不敗,敗而不亡,于大寒大凍大風大雪之中,顯示著生命里最本質最優秀的部分,展現著曠古自然的純樸和生命原始的律動,在充滿著原始意味和蠻荒景象的冬日里,沉著地調整著腳步,期待著生命的新的開始。
這又使我想到了人生。人們常把四季比作人生,似乎冬已被排在了末位,是人的老年。可我覺得那夕陽紅映在白雪上,并沒有比活潑的春,旺盛的夏,成熟的秋遜色多少。畢竟,它擁有自己特別的沉穩和淡定。雖然,它比不上春的油綠,夏的斑斕,秋的金黃。但是,就是這獨有的白,已經是色彩中最基本的起點,最深厚的根基。即便在白的基礎上再添加色彩,它的最初依舊是白。
人生的確如四季,春有花,夏有葉,秋有果實而冬有雪。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好,熱愛生命,也愛這些季節,即便是嚴酷的冬天?梢哉f,冬天是春天的前奏曲。此刻,我想起了讀過的一首詩:一叢一叢雪花鬧,一聲一聲冬風笑,怎知我心事明了,奈何這風花雪月笑彎了腰。
一
“立冬”在每年陽歷11月7日前后,太陽處于黃經225度時開始。是我國氣候寒來暑往的一個分界線,立冬之前為深秋,立冬之后嚴寒將至。在甲骨文中的“冬”字,只是表示“終了”的意思。到了周代末,“冬”字演變為太陽被封閉的形象,才有了寒冷到來的意思。“立冬”是反映季節變化的節令,我國習慣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我們安康,由于秦嶺對北來冷空氣流的阻擋,加之地處西北內陸,距海較遠,溫度自漢江盆地向北向南遞減,也就是時間進入陽歷的12月上旬到“小雪”后,氣溫才逐漸低于10℃。農歷十月進入少雨階段,晴天多,日照充足,每當寒流過去,西北風停止了,由于地球表面還儲存一定的熱量,人們在白天會感到很溫暖舒適。因此,生活在安康的人們已經習慣了“十月小陽春,無雨暖烘烘”的初冬生活。
我國古代對“立冬”甚為重視。據《禮記·月令》《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古時這天,天子要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旗、服玄玉,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冬于北郊。民間則有藏冬菜、沐藥浴之俗。“立冬”日,有的地方還要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過年是兩歲相交,都要吃“餃子”。其實也是辛苦一年了,找借口犒勞一下自己。
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立冬之后,天地忽然就變得空曠了。山河大地,像是用線條勾勒的簡潔、樸素、悠遠,人仿佛一下子站到了一個高處,突然看到了世間的真相——冬天,像一位歷經滄桑的智者,默默無語卻目光犀利,在它的冷峻中清醒地回想自己的生命歷程,365天的日出日落轉瞬即逝,一切的繁華都在冬天匆匆落幕。不管是瑩瑩綠草的夏季,還是蟬鳴高歌的深秋,所有的日子已經成為記憶。無論是欣喜還是悲傷,是成功還是失落,都讓我們把它放在了記憶的角落封存吧。溫暖的季節帶給我們的永遠是歡歌笑語,只有冬天的肅殺才錘煉我們的意志和體魄,冬天使我們更加清醒地檢視自己的靈魂。
立冬,是一切春華秋實的結束,又是一切夢想希冀的開始。
二
“秋風掃落葉”的景象已姍姍離開,寒取代涼,沁入塵世,為冬譜寫了一首豐實的刊首語,待到黃色淹沒了綠,直至白覆蓋了黃,冬似乎才是真的來了。
雪是冬獨有的名片,沒有雪的冬似乎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冬,即使零星的雪花沒有落地便已融化,我這樣說,是時令已至“小雪”節了。
“小雪”在每年陽歷11月22日前后,太陽位于黃經240度時開始,是表示氣溫下降,降水形式由雨變成雪,雪初降,雪量小或雨夾雪,故稱“小雪”!对铝·七十二候集解》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群芳譜》曰:“小雪,寒氣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二十四節氣解》中也云:“雨為寒氣所薄,故凝雨為雪。”其實,雪的形成,并非“雨下而為寒氣所薄”,凝結而成。而是云層內溫度在0℃以下時,由云中的微小冰晶經水汽凝華其上,增大為雪晶降落下來的。如云下氣溫高于0℃,雪花在降落過程中,就會融化成雨滴。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兩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唐代詩人祖詠在《終南望余雪》 中寫道:“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雯色,城中增暮寒。”這是對秦嶺和長安冬霧景色的描寫。冬霧到底是什么東西呢?其實它只是飄浮在空氣中細小而密集的水珠兒,由于空氣中這種水珠兒密度大,分布廣,隨風而走,隨熱而升,且又因密集而散射陽光,于是就成了白茫茫,灰乎乎的冬霧。
無論雪或雨,都是帶著清寒的氣味從天而降,覆蓋草木濃密的原野,覆蓋連綿蒼茫的遠山,覆蓋人們漂泊躁動的心,也覆蓋一個個飄起雪花或蒙上水霧的日子。有多少次我是從自己那扇窗口望出去,只一個人,安靜在雪與雨的視野中。它們分明是精靈,水做的精靈,總引起那些無端而起的思緒。
天公是要變戲法的,它扯起的一層薄幕,人們就叫做霧。安康是“小雪”節氣后便開始現霧的。“云愛高山,霧喜清晨。”在霧里,眉宇間掛著水珠的人們是可以有些清醒的。知道天上降的除雨雪以外,本來還有迷茫。
不管是冬雨、冬雪、冬霧,它濃縮了一春一夏的歡樂與熱情,抒寫著一串串秋的豪情,當冰雪覆蓋大地時,透過冬的冰層,可以發現冬的天地最為明亮。是一種力量的積蓄和醞釀,它們在靜靜地等待著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三
雪是天降的精靈。天公要作畫了,從它研墨開始,蒼穹便已蓄起詩情畫意。天公真的一揮灑,就潑了一天一地的畫,瀉了一天一地的詩。
時令已進入“大雪”節,雪便由小漸大,在每年陽歷 12 月 7 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群芳譜》 中云:“大雪,言積寒凜冽,雪至此而大也。”《二十四節氣解》 一書曰:“大者已盛之辭,由小至大,亦有漸也。”就是說,這個節氣,黃河流域一帶雪下得大了起來,地面有積雪。
天文學上講的是標準,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小于500米,一天一夜降雪量大于5毫米,即雪融化成水的量的雪,方稱為大雪。雪在人們心目中是非常珍貴的,有“瑞雪兆豐年”之說。雪多為什么兆豐年呢?一是雪可以保暖,一層厚而疏軟的積雪,里面充滿了空氣,像給越冬作物蓋上了御寒的棉被一樣,能把冷空氣隔離了。二是雪又是白色晶體有反射作用,能把土壤中散發出去的熱量返回去。三是雪還避免地面水分蒸發,有利蓄水防旱,雪化時雪水流進沃野,滋潤萬頃良田,對越冬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
喜歡冬,雪應該是唯一的理由。倘若沒有雪,冬便無可牽掛了。無雪的冬天,宛如無酒助興的盛宴,總讓人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唐代詩人岑參把雪比為春色:“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真是詞有盡而意無窮啊。
記不起什么理由,自幼就喜歡在素潔無瑕、無人經過的雪地上獨自前行。看看雪地上留下的一串深深淺淺的足跡,雪若繼續下,卷著雪花會將腳印徹底覆蓋,雪地依舊嶄新一片,我的足跡包容在雪的懷抱里了。雪本無痕,留得下的,是心跡。成人后,我更癡情于在雪地漫步,站在雪地里,卻不知寒,抓起一把雪,捏成團,掌心的余熱,不足以化雪,反倒被雪吸盡了溫熱。身體卻是溫熱的,在雪地行走,是需要勇氣和力量的。
雪,終究會消融,或許升騰為天上的水汽,聚涌成云,來去無蹤,擺脫的是羈絆,風的方向,便是云的影蹤。也許,雪又化為水,滲透進地殼,匯集成一泓清泉,便有了錚錚淙淙的泉流聲。
看來,雪是有智慧和靈氣的,把徹骨的冷傳遞給人們,倒把人們的臉龐連同手指凍得紅撲撲、熱騰騰,把徹骨的冷傳送給大地和萬種植物。等開了春,這萬種植物會旺旺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