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杰
地處秦嶺南麓的寧陜縣,在城鎮、在農村至今還能見到遺存下來的老房子,由于這種房屋具有江南一帶特有的風格,雕梁畫棟十分講究,傳統建筑的文化氣息濃郁,一般為大戶人家或富裕的官商所有,普通百姓稱之為花房子。雖古舊,卻是寧陜縣歷史繁榮與輝煌的充分見證。
老宅花屋不僅見證了寧陜的歷史,也傳承了當地建筑的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化和考古價值。早在三國時期,寧陜就是人們繁衍生息之地,也是動亂年間人們躲避戰爭的清靜之地。據史料記載,十三個王朝在西安建都時,秦嶺成了阻隔秦蜀交往的山脈,為了便于交流往來,政府花重金修建了歷史上有名的子午古棧道。湖廣、四川、江南等地的移民紛至沓來,寧陜境內人口猛增,成為歷史上人口最多的時期,約為13萬之眾,他們到此地或墾荒種藥,或通商販運,極其熱鬧。東江口有名的鹽店古街就是古人販運食鹽往來的重要驛站,這里的老院子一排排、一座座,連成一條古街,足有1里長。院子依河而建,磚磚瓦瓦都是上乘的,有著精美的風格,一列整齊有序的花雕和烽火檐高過灰瓦房頂,古色古香,錯落有致。兩排老房子平行排開,青石板鋪在街道上,層層疊疊,光滑锃亮,F如今,磚磚瓦瓦上雖已長滿青苔,卻不難想象當年的繁華景象。
在寧陜,如果有人提起老宅花屋,許多人都會想起鐵爐壩那古樸的街道和壯觀的江南民居建筑群,粉墻黛瓦,高低錯落。據說,這些建筑是在清末民初筑建而成的,歷時七八年,耗盡了數萬兩銀子,共有一百多間房屋,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北高南低,層次分明。莊院由兩個并排天井組成,上下房及廂房都是兩層,但上房和廂房要比下房高出三米多,遠看如同三層。上房和廂房相通,當地村民稱之為走馬轉角樓,又因是閨房小姐住的地方,也稱繡樓。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院內天井狹長,石條鋪地,中置石雕大水缸一口,院落幽靜文雅,木雕、木窗、木門、木柱雕梁畫棟,十分精致,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風格。
位于江口鎮沙坪村的左氏花屋,新場鎮政府所在地的鄭家大院,金川鎮黃金溝口的姜氏老屋、四畝地古鎮,以及至今殘留古代建筑群落遺跡的柴家關,都是過去寧陜富貴人家居住的重要處所。尤其是子午古棧道上的太山廟鎮政府所在地,曾經是客商云集的要沖。
西漢高速旁的皇冠鎮油坊坪和南京坪村,有幾處保存較為完整的百年老宅,曾在當地名重一時。尤以盧氏莊院規模最大,坐東向西,背山面水,建于18世紀初葉,距今有近300年的歷史。整個院落占地25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裝飾豪華。據記載,原建筑從打樣、伐木、燒制磚瓦灰料到施工,共耗時9個年頭建成,莊院結構嚴謹、布局得體,有花園式園門9道,天井8個,大小房門48處,房屋為石條基座,青磚上頂,廂房南北對稱,前庭突出,后院寬敞。前門兩側配置一對石鼓,門楣高懸“范陽世胄”四個大字匾額,金光閃耀,立柱桐油彩繪,龍騰虎躍,128個柱基石刻工藝精湛,構圖新穎別致,雖飽經滄桑,但花紋圖案至今仍清晰可見。石鼓浮雕鯉魚跳龍門,反面浮雕琴棋書畫或寶劍,石鼓基座正面浮雕農耕士讀的人物圖案,廂房四面窗分別鑲嵌“天下太平”四個方正楷書,128根基柱浮雕再現了128部傳統劇目折子戲。莊院的建材選料一概青石,石刻工藝精湛。農耕圖上一老農頭戴草帽,身著布衣,在田間勞動,歇息時席地而坐,薅鋤橫放,口銜竹制煙嘴,煙鍋里冒著一絲青霧,妙趣橫生。石刻白文“范陽世冑”匾額,字字半米見方,楷書剛勁有力,無起首和落款,不知出自何人之手。莊院源于盧氏第一代、第二代的紳士身份,據清代咸豐年莊院女主人文氏(享年70多歲)碑文記載﹕“文的丈夫盧建生早年從外省來秦在長坪落戶,初辟兩山谷,始得阡陌,繡全省甲第。”四個兒子中兩個監生,發跡后文氏“皇清得誥”建起此莊。鼎盛三載,但后代不思進取,坐吃山空,家業逐漸敗落,廂房僅剩正面殘墻,精美工藝品破壞散落,余物無幾。
陜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起各類民居,傳統的居宅有石頭房、木頭房和吊腳樓,最為講究的就要數三合院和四合院了。石頭房通常后墻背山崖,三邊以石頭砌墻,屋頂木架上鋪油頁石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吊腳樓多建于集鎮,以村莊磚石為支撐,上面架以樓板,四壁用樹木或竹排涂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窗戶多為面朝河。三合院有正房三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至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墻連邊,墻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組成,中間有一大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設施更齊全,用材更考究,裝飾更精致,如此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建筑在陜南都非同凡響,被后人代代傳頌,贊譽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