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召鑫
地處秦巴山區的安康,曾是川陜革命根據地和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僅漢濱區就有24個鄉鎮306個村屬于革命老區。在家鄉中原鎮,就曾建立了漢濱區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紅色基層政權——枧溝蘇維埃政權。直到現在,鎮內的枧溝口,還保存著枧溝蘇維埃政權的舊址。89年前,紅二十五軍、紅七十四師、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鄂豫陜軍區的游擊隊等革命隊伍曾在這里開展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
1935年2月26日,轉戰陜南的紅二十五軍從旬陽北雙河口出發,經過安康縣荊河、紫荊(兩鄉時屬鎮安縣)、馬坪、復興、橋亭到枧溝,沿途宣傳革命真理、懲處惡豪勢力、號召群眾開展“五抗”(即抗捐、抗租、抗糧、抗丁、抗債)。當地農民石長森、羅先松、劉成安等積極響應,他們組織的以血窩寨、貓兒寨、太平寨農民為主的安康北山抗捐軍,被紅二十五軍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陜南抗捐軍”,并授予紅旗一面。
1935年5月,在紅二十五軍的直接領導下,枧溝鄉蘇維埃政府在枧溝老街口財神廟成立,政權范圍包括漢濱區原流芳、元潭、沙壩、回龍、中原、枧溝等部分地區。在紅二十五軍的幫助下,枧溝鄉蘇維埃政府廣泛發動群眾,積極開展對敵斗爭,抗捐軍則在周邊配合開展工作,繳獲了當地大地主的武器、糧食等物資。10月,各路抗捐軍準備舉旗暴動,不料走漏風聲,國民黨派縣政府保安隊大隊長王杰會同恒口保安隊長王普三率人包圍了枧溝血窩寨。由于抗捐軍是以舊有的自衛組織團練建立起來的,成員基本都是當地農民,農忙時要回家種地,農閑時才能上山練兵,缺乏作戰經驗,又沒有精良的裝備,武器以長矛、大刀、土槍為主,加上此時的紅二十五軍主力已經北上,新成立的紅七十四師尚未形成固定區域,部隊分散,抗捐軍無法及時聯系上紅軍前來救援。最終,農民抗捐軍在死戰4個多小時后,山寨被攻破,慘遭敵軍血腥鎮壓,蘇維埃主席石希亭及抗捐軍戰士20余人被殘忍殺害,枧溝蘇維埃政權也因此終止。
枧溝鄉蘇維埃革命政權雖然存在時間較短,但在當地傳播了革命的火種,并且很快就在秦巴山水間點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焰。1935年10月6日,豫陜游擊師、鄂陜游擊師、山陽區游擊大隊,在商南縣碾子坪正式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十四師。李隆貴率領的七十四師紅五團主要活動在漢陰、安康、石泉、旬陽縣的北山地區。在安康北山地區,他們一邊打擊當地敵對勢力,一邊宣傳革命思想。1936年7月,紅五團從石泉轉戰安康北山地區后,搗毀了枧溝稅卡,處決了稅務官孟繼余,隨后南下占領大河鎮。
1936年8月13日,在中共西北特支的領導下,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在與中原鄉相鄰的紫荊鄉成立。同年9月16日,中共鄂豫陜特委領導的紅七十四師從紫荊鄉來到枧溝口,當天,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來到了這里。為解決作戰范圍不明確等問題。次日,雙方領導人在枧溝口黃家老屋場召開了聯席會議,確定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主要在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西部地區活動,紅七十四師主要在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東部地區活動。會后,紅七十四師師長陳先瑞、副師長兼參謀長方升普給抗日第一軍指戰員講解了一些工作方法和打游擊的辦法,并贈送了一些槍支彈藥。這次會師進一步增進了兩支人民武裝的團結,解決了軍事上的協同作戰問題,對粉碎敵人的“圍剿”,堅持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雙方基本上按照會議約定,在劃分的作戰范圍內有組織地開展軍事活動。
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部隊突圍進入陜南,建立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設置了四個分區。12月中旬,鄂豫陜軍區一分區的鎮鄖旬支隊和鎮鄖游擊大隊,從山陽龍山西進到安康北山,期間進入枧溝,趕走了敵軍下屬的地方團隊組織,并焚燒了枧溝街上頭5里處山腰中一座高大的炮樓,次日又到大河摧毀了敵人的兩座碉堡。
在枧溝鄉開展的這幾次革命活動,雖然只是安康眾多革命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在當地廣泛深入地傳播了革命真理,喚醒和團結了更多的人民群眾,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勇敢投入到革命武裝斗爭當中,為推動革命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實踐經驗,為革命的最終勝利積蓄了堅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