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八月的石泉縣迎豐鎮,掩映在一片濃郁的綠蔭中,沿著蜿蜒的公路疾馳而上,沿途的村落皆呈現出整潔靚麗的新風貌。阡陌農田里,清風送來陣陣稻香;山林之下,密密麻麻的魔芋乘著陰涼奮力生長;農家院落中,六畜興旺的喜人場景映照著村民的好日子。洋溢在村民臉上的笑容成為幸福生活的鮮明注腳,鄉土大地的振興景象正在迎豐鎮徐徐展開。
梧桐寺村梯田
近年來,石泉縣迎豐鎮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盤活綠色產業,積極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和美鄉村建設,在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同時,狠抓鄉村特色產業建設,把村莊美、產業強、村民富、鄉風好的振興愿景變為現實圖景,打造出宜居宜業的“三農”樣板。
聚焦美麗鄉村提質增顏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是迎豐鎮黨委、政府實施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今年以來,迎豐鎮堅持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重點難點問題、緊盯薄弱環節,不斷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再強化、再提升,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增“顏值”、升“品質”、固“成效”。
在紅花坪村,道路兩旁早已栽下的綠植花卉芬芳迷人,為村莊增添無限秀色。路旁的民居整齊靚麗,灰瓦白墻滿溢鄉愁,籬笆小院詩意盡顯。“以前我也不太講究這些,門前這塊空地都堆的紙殼子,后來鎮村干部上門給我們講政策,又主動幫忙清理,后院那塊長滿雜草的地方也給弄好了,還圍上了籬笆,我就栽了一些蔥,看上去美觀多了不說,還把空閑地利用起來了,真是不錯。”提起環境整治給自家帶來的變化,村民陳大媽便打開了話匣子,言語間盡是感激與認同。
為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該鎮持續推進“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專項行動及“兩改一退”、亂搭亂建拆除工作,切實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常態化組織開展“環境大比拼”“周二周四大清掃”等活動,重點在發動全民參與上下功夫,推行積分制、評議制、晾曬制,激發群眾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奮力實現村村整潔、戶戶干凈。
與此同時,全鎮各村以村道路口、公路沿線、景區周邊、人口聚集區為重點,保留鄉村風貌,突出鄉村特色,堅持“微投入”、采取“微工程”、建造“微景觀”,因村制宜、因戶施策,就地取材、彰顯特色,發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和鄉村建設,著力培育示范戶、示范院落、示范村,抓點示范、串點成線、連線成帶,不斷提升村容村貌,真正讓鄉村更有自然韻味、更有本真品味,讓鄉村人居環境由“面子”向“里子”延伸,從“局部美”向“全域美”轉變。
如今,行走在迎豐鎮的任何一個村莊,都能看見靚麗多彩的美麗村居、和諧宜居的生態環境、富民強村的綠色產業……它們共同編織出魅力迎豐的多彩面貌,引領全鎮6000余名群眾邁向富裕美好的康莊大道。
狠抓特色產業拓寬富路
正所謂鄉村要振興,產業須先行,村民的致富路,村集體的致富經更離不開產業項目的帶動。早在“十三五”期間,迎豐鎮政府便根據當地傳統特色和地理優勢,因地制宜選準了產業發展方向。數年時間,在歷屆黨委班子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統籌謀劃下,迎豐鎮的產業特色愈發鮮明,形成了“優芋、興桑、擴畜、抓特”的發展布局。
迎著初秋的旭日,記者一行走進該鎮的三官廟村。作為省級重點幫扶村,三官廟村的產業呈后發之力穩步向前,展現出多點開花的產業面貌。背靠聳立的群山,400多畝林下魔芋長勢正旺。村支部副書記徐野告訴記者,三官廟村原來的產業基礎很是薄弱,林地多耕地少,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便把魔芋作為主導產業來發展。“魔芋喜陰,管護起來相對簡單,一般我們都是頭年種、次年收,今年又新發展了50畝魔芋。為了拓寬增收途徑,去年栽了50畝黃精、20畝茄子,還引進大戶盤活生態漁場,每年給村集體交8000元管理費。除此之外,還有50畝獼猴桃、50畝虎杖、150多畝的玉米大豆復合種植、90多畝大豆,已經建設好的26個大棚馬上就能投入使用,準備發展食用菌產業。去年我們村集體的收入突破20萬元大關,今年有望再增長一些。周邊群眾通過勞務用工、入股分紅、土地租金等方式,也能獲得不錯的收入,在農村自給自足不成問題。”透過徐野自信的話語,可以清晰洞見三官廟村的產業正呈蓬勃之勢邁步向前。
產業大戶趙國元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2017年,原本在外務工的老趙因村上號召回到家鄉,成立了火石窖種養合作社,栽植魔芋70多畝,去年又種了10畝黃精,種地之余,他也沒讓自家的圈舍空著,買了10余頭小豬仔就養了起來,農閑時還要去園區務工。靠著勤勞上進,趙國元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0余萬元,村民敬佩之余也不免感到艷羨。“其實在農村,只要人勤快就能掙到錢,再加上現在政策也好,遇到困難了,政府都想辦法幫咱,像我種的魔芋和中藥材,政府牽線給找了企業簽訂單,種出來就有人收,我也不擔心銷路問題,埋頭苦干就有收獲。”揮著鋤頭在田間忙活的趙國元,擦擦額頭上的汗珠,樸實的笑臉上滿是對生活的期許。
夯實集體經濟發展之基
展眼山鄉之間,三官廟村只是全鎮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更多的發展故事還在這片土地上日復一日地上演。
在迎豐集鎮以西的梧桐寺村,丘陵間翻滾的綠浪昭示著蠶桑產業的興旺。梧桐寺村黨支部副主任蔡名勇,既是村上的干部,也是當地的養蠶大戶,一年養10多張蠶,年增收3萬余元。在能人大戶的帶動下,興桑養蠶的農戶越來越多,一些年齡大養不了蠶的農戶,也把自家的桑葉賣給村集體或其他養蠶農戶,讓樹上的綠葉子變成致富增收的“金葉子”。今年60多歲的村民儲茂玲,家有5畝桑樹,每年光賣桑葉就能增收數千元。
桃花島
除了蠶桑產業外,村上還有180多畝水稻、200畝魔芋、200多畝的中藥材,它們共同支撐起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基礎。為拓寬產業渠道,村黨支部副書記袁世清另辟蹊徑,成立了石泉縣民富源生態香豬養殖場,用養殖業開拓出致富路。“我們的香豬一般都要養殖一年半以上才會出欄,雖然比其他品種的豬價要高一些,但是因為豬肉本身品質好,所以銷路也不愁。今年養了700多頭豬,其中有400多頭都是香豬。到了年底我們還會制作臘肉,這幾年主要賣到西安、四川等地,一年能帶來十多萬的收益,還是一項不錯的好產業。”掰著手指頭算起經濟賬的袁世清,對產業前景充滿信心。
事實也的確如此,去年以來,除了產業大戶的帶動,依托冷水稻、魔芋、畜牧、中藥材、蠶桑等產業,梧桐寺村集體經濟盈利20余萬元,今年有望突破30萬元。看著賬面上日益增長的數字,石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駐梧桐寺村第一書記曹偉感慨地說:“只要堅持多條腿走路,發揮勤干苦干的精神,農村也能有大作為。下一步,我們還準備借助桃花島優勢資源,大力發展農旅產業,積極延長農旅融合產業鏈,讓更多老百姓在鄉村振興路上找到增收新途徑,實現村民腰包和集體經濟雙豐收的目標。”
在集體經濟成大器的范例中,除了三官廟村和梧桐寺村,還有廟梁村的產業勢頭也極為強勁。村上的蠶桑、魔芋、茄子、中藥材生機無限,為村民在家門口致富注入了源頭活水。
而將全鎮的產業細細梳理一遍,就能發現在一組組亮眼的數據之間,迎豐鎮早已插上騰飛的雙翼,托舉全鎮百姓邁向新的起點。截至目前,全鎮已打造魔芋示范點7個,做好全鎮小蠶共育全覆蓋,建設了全縣鎮級標準化智能養蠶工廠,在鞏固現有1200余畝中藥材的基礎上,新增發展1000畝,著力打造出以紅花坪村為核心的黃精種植及育苗基地和以梧桐寺村屯子溝為核心的中藥材縣級園區。通過招引培育,與陜西般若宏道商貿公司簽訂5萬斤冷水米訂單,動員在外能人返鄉投資,建成年投產30萬尾魚苗的特色冷水魚養殖基地(現已投產10萬尾),鎮域產業呈現出向興向美的新格局,蝶變鄉村正踩著振興鼓點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