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郭颯
這幾年,隨著漢陰縣城規模不斷向四周擴散,地處城南的城關鎮中堰村也在這場城市擴容中迎來自己的變化。
2023年,最顯著的是兩個數字:200萬元、2.96萬元。200萬元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96萬元是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一個數字讓中堰村躋身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排名第三,后一個數字則超過了去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線。
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高質量發展的村集體經濟匯聚了智慧與汗水的力量,滋養著這里每一寸土地,也滋養著每一個村民的心田。
聚焦城鄉融合,盤活閑置資產
在中堰村的轉型中,一場深思熟慮的集體經濟復興戰略悄然鋪展,其背后是村干部們對鄉村發展路徑的理解與洞察。他們認為,唯有激活沉睡的資源,讓村民在產業浪潮中共享紅利,方能鋪就一條通往繁榮的康莊大道。
面對城鎮化浪潮下遺留的閑置資產——那些曾經沉寂的土地、房產與耕地,中堰村“兩委”班子開啟了一場資源再生的探索。
中堰村位于漢陰縣城南1公里處,交通便利,環境宜居。村“兩委”班子積極尋求破題之策,將目光聚焦于盤活閑置資產,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利用城郊優勢,中堰村對二組常年閑置的房屋進行盤活,修建了一棟8層公寓樓,并進行了精裝修,公寓房設計了兩室兩廳一廚一衛、一室一衛、一室一廳一衛等戶型,家電家具配備齊全,實現了“拎包入住”。 村上打造的這套新竹人才公寓,既解決了廉租房一房難求、就業年輕人、陪讀父母用房等需求,又加快了村里閑置資產的使用效率。
“我在這里租了一套一室一廳,房間布置得很溫馨,在這兒安了家,我就可以安心工作了……”剛到漢陰參加工作的選調生葉秋晨看了住房后,滿意地說。像小葉這樣的年輕人在這座公寓里不在少數,新竹公寓剛裝修好,就吸引了眾多外來“上班族”前來看房安家。目前32套公寓房全部租了出去,入住率達100%,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村集體提供40余萬元的收入。
配套設施齊全的體育場館
除了打造人才公寓,中堰村創新思路,針對轄區內文體活動場所不足問題,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時,村、組投資90萬元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鋼架結構標準廠房主體,通過招商企業+村集體+經營主體的合作模式,由招商企業投資配齊室內體育設施,由村集體與經營主體新潮體育合作運營,依靠租金收入以及提供籃球、羽毛球培訓,每年能為村集體提供10多萬元的收入。
此外,中堰村還深諳“變廢為寶”之道,將廢棄倉庫改造為生產廠房,引入康孚玩具廠,不僅盤活了集體資產,還促進了就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豐收,村集體年租金收益20萬元,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
而舊房的回收與改造,則催生了“半日閑舍”“鳳鳴錦舍”等集餐飲、住宿于一體的陜南特色民宿,它們如同鑲嵌在綠水青山間的明珠,吸引著八方來客,為村集體經濟增添了又一抹亮色。結合租金收益保底+收益分成的方式,每年也能為村集體帶來25萬元的收入。
獨具陜南風格的民宿
碧綠的田野,干凈的道路,古韻十足的民宿和房屋……走進中堰村,一幅充滿生機的鄉村畫卷在這里展開,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如同一曲悠揚的田園交響,回響在希望的田野上。
突出園區示范,發展多元產業
結合市縣的部署和村里的實際,中堰村村干部每天都在討論尋找能夠加快村里發展的事。當村上提出用產業園區帶動發展時,大伙兒一致認同。
中堰村以“有機、富硒”為發展理念,以“農旅結合”為發展定位,堅持規劃引領、村民參與、項目帶動、農旅融合、市場運營、多方共贏的經營管理發展模式。對不愿放棄土地承包權,又長期在外打工或無力耕種造成的撂荒地以及撂荒老舊殘次果園,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開展生產經營,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因地制宜合理規劃中堰產業園區版塊,實現園區四季有花、四季有果。
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中堰村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不斷激發村集體經濟多元發展活力,讓集體經濟的“雪球”越滾越大。
產業園里種植了蜂糖李100畝、富硒黃桃150畝、陽光玫瑰葡萄50畝,同時還在園區套種短期農作物促增收。
建設了溫室大棚基地100畝,30畝普通大棚,以種植反季節蔬菜瓜果為主;70畝可視化、智能化大棚,種植特色果蔬七彩圣女果、草莓、西瓜等特色品種,大力發展“采摘經濟”。大棚基地中一期30畝普通大棚由村集體出資建設,以出租模式交由鄉村能人承包經營,村集體年收益超過8萬元;二期70畝智能化大棚由政府出資190萬元、村集體出資15萬元、新鄉賢合伙承包人出資15萬元建成,以出租+分紅“捆綁經營”模式交由新鄉賢經營管理,村集體年收益超過20萬元。
利用舊堰塘打造休閑垂釣中心
通過有利條件發展荷蝦混養100畝,利用老舊堰塘打造了8萬立方米塘壩休閑垂釣中心,發展研學教育基地30畝以及研學大棚8畝,吸引眾多不同年齡的人來觀光體驗。園區舉辦圣女果采摘節、垂釣大賽、璀璨音樂燈光節等活動,年吸引游客2萬余人次,營業收入累計達32萬余元。招引澳洲龍蝦養殖項目,年產量預計超2萬公斤,畝產效益可達5萬元。村集體與周邊企業合作,開展研學教育活動,預計年均增收8萬元。
智能大棚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挖掘閑置資源潛力,發展民宿酒店、農耕體驗基地、庭院經濟示范點等項目,全力服務好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讓集體經濟多點開花,實現村集體有收益、產業得發展、群眾獲實惠的多方共贏局面。”中堰村黨支部書記鄧超說。
中堰村通過發展多元產業等做法,實現了集體經濟“抱團發展”,特色產業“多點開花”,助力農村集體經濟強起來,讓群眾兜里有錢、心頭有勁、眼里有期待。
創新收益共享,促進共同富裕
追逐“富民強村”是中堰村的目標。
村上與縣城投共同成立混合制公司,通過整合資源、資本,不斷提升產業園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充分發揮合作社、企業、產業園等經營主體聯農帶農作用,引導支持農戶以資金、土地、房屋等資產入股經營主體,以按股分紅的方式獲得收益;鼓勵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房屋租賃等方式獲得租金收益,增加農戶財產性收益。
依托城關鎮中堰村忠延開發有限公司,發揮國企帶鎮村作用,通過村企合作、村企融合等方式,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截至目前,村企合作實施項目6個,總投資1600余萬元,帶動150戶680余名群眾直接受益。
立足國企帶鎮村模式的優勢,中堰村采取產業致富能人“擇優內推”、務工創業能人“引導回歸”的方式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積極動員村內致富能手和外出創業技術人才回鄉參與產業投資建設,以強有力的幫扶政策為支撐,為投資者做好外圍環境保障。
集中安置讓閑置的民居煥發出新的生機,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石。這不僅是對土地資源的深度挖掘,更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現代詮釋。
村集體經濟的增收,讓村民更大程度、更加廣泛享受到農村發展的紅利。
在收益共享的創新實踐中,中堰村將村民福祉置于首位,村集體將豐厚的收益化作溫暖的關懷,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僅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與凝聚力,更為中堰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村里創新村集體經濟收益獎補做法,進行三三制配比,30%用于集體分紅、人居環境提升,依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補助、農產品發放等方式分紅,共發放34萬余元村集體分紅。2023年獎補893人,獎補金額2.7萬元。對村60歲以上老人醫療保險進行補助,2023年補助844人,補助金額15.5萬元。創新設置“老人長壽獎”,對90歲以上老年人一次性獎勵1萬元,截至目前發放獎勵金5萬元。
從特色農業的深度挖掘,到鄉村產業的精心打造;從閑置資產的利用,到創新收益分配……中堰村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而有力,每一步都凝聚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這份經濟的快速增長并未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反而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綠樹成蔭的村道旁,是錯落有致的民居,清澈的溪流從鳳凰山流下,一派田園詩畫般的景象。村民們深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們用心守護著這份大自然的饋贈,也讓這份綠色成了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