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薄霧繚繞。站在鳳凰山觀景臺上遠眺,位于漢陰縣漩渦鎮的鳳堰梯田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云海、群山和梯田構成一幅壯美的生態畫卷。
鳳堰梯田灌區總面積5.12萬畝,涉及漢陰縣漩渦、漢陽、雙河口3鎮,是秦巴山區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梯田。從鳳凰山水源涵養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濕地,鳳堰梯田1000多米的垂直空間里,匯集“田、渠、塘、溪”灌溉工程體系,生產、生活、生態和諧運轉,承載著千百年的農耕文明與治水智慧。
9月3日,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公布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鳳堰梯田成功入選,成為陜西第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處蘊含豐富生態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技價值、經濟價值的古梯田群落,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悠悠歲月,筑壩通渠;滋潤良田,惠澤民生。鳳堰梯田灌溉工程有何奧妙,又如何在保護和利用中煥發新生機?近日,記者前往鳳堰梯田一探究竟。
流淌千年的灌溉智慧
漢陰縣水利局正高級工程師李權兵參與了鳳堰梯田從啟動申報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全過程。10月21日,回想在悉尼拿到證書和授牌的那一刻,李權兵仍然激動不已。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2014年啟動的世界遺產項目,旨在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我們對照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工程價值和保存狀況等評價指標,圍繞鳳堰梯田的灌溉歷史悠久性、規模宏大性、科技價值挖掘等方面,組織專家溝通、研判、逐個論證解答,成果有高度、深度和獨創性。”李權兵說,一階階梯田是數千年水利灌溉技術發展史的生動縮影,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漢陰灌溉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周朝時期,在今漢陰境內,當地先民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千百年來,漢陰先民順山地之勢,借自然之力,辛勤開墾修建梯田。到了清代,湖廣吳氏移民大規模續建梯田,形成了如今包括堰坪梯田、東河梯田和鳳江梯田在內的鳳堰梯田核心片區。
鳳堰梯田(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我們隨處可見的梯田沿著等高線走勢修建,從山腳一直延綿到山頂。梯田不大面積開挖,不破壞山體,最大限度減少了水土流失,涵養了水源,實現了土地價值的高效利用。”李權兵指著眼前的鳳江梯田告訴記者。
要實現梯田的自流灌溉,充沛的水源是關鍵。鳳堰梯田的水從哪來?李權兵介紹,鳳堰梯田三面環山,漢江干流流經此處。江水常年拍打岸壁,激起巨大水霧,形成局地小氣候。上升的水汽被山頂茂密的森林收集儲存,形成多條溪流和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鳳堰梯田在建設、改造和利用過程中,順應自然,尊重自然,開挖出縱橫交錯的溝渠與堰塘。渠必連田塘,塘必連渠溪,如同樹狀毛細血管,自上而下逐級灌溉,構成了“渠、溪、田、塘”的完備灌溉系統。
“鳳堰梯田主要利用黃龍溝、茨溝、冷水溝、龍王溝4條山溪進行自流灌溉。人工開挖的溝渠與堰塘承接山林水流與泉水,通過微地形營造進行水量分配和流量調節,兼具儲蓄水源和分流泄洪作用,契合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生態理念。”李權兵說,鳳堰梯田完善的農田水利灌溉系統,以簡易的工程設施、較少的維護保養、可持續的工程管理,實現了有效的自流灌溉,有力推動了當地土地墾殖和農業生產。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劉學應和團隊來鳳堰梯田考察了10余次,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鳳堰梯田內山、水、林、田、湖等資源,形成了一個生態循環,詮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內涵,值得更加深入挖掘其多種價值。”劉學應說。
為了更好地保護鳳堰梯田,漢陰縣出臺區域風貌管理辦法,制定水利風景區建設規劃、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規劃、鳳堰灌區建設等規劃。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對鳳堰梯田的保護進行立法調研,擬出臺《陜西鳳堰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條例》,按照“統籌規劃、科學保護、深化研究、注重傳承”的原則,堅持規劃引領,分級保護,延續功能,組織修復受損的灌溉工程,延續“灌、排、引、降、蓄、泄、調、分、運”等功能,科學保護這座“活著”的遺產。
悠悠長流潤良田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綿延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和灌溉智慧,讓處于鳳堰梯田核心片區的漩渦鎮成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10月21日,在漢陰縣漩渦鎮鳳堰富硒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71歲的合作社負責人楊明榮和老伴忙著將收來的稻米裝袋。
“梯田的水稻一年一熟,水稻能夠吸收更多的養料,貯存更多的營養成分。大米的口感和質量好,煮飯時清香四溢。”望著顆顆圓潤飽滿的大米,楊明榮臉上滿是喜悅。
2014年,楊明榮看中鳳堰梯田土壤富硒的優勢,流轉土地進行水稻種植。為了保護梯田原貌不被破壞,他依照傳統梯田稻作,耕田、插秧、除草、收割、晾曬等環節幾乎都是由人工完成。之后,楊明榮成立了鳳堰富硒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并打造了“鳳堰馨香”富硒大米品牌。
保護梯田,提高村民種田積極性很重要。在漩渦鎮,與楊明榮建立訂單關系的種植大戶有40余戶。
“有機肥和生物源農藥都不用農戶自己掏錢,每公斤稻米我的收購價還要比市場價高1.4元。”楊明榮說,“經過加工和包裝后的大米每年大概能賣5萬余公斤,主要銷往北京、天津、西安等地,非常受市場歡迎,每年的新米都供不應求。”
漢陰縣漩渦鎮文化和旅游服務中心主任姜坤告訴記者,為了留住鳳堰梯田農耕文化之根,當地通過引入富硒生態水稻,支持土地流轉復墾,發展“訂單農業”,生產有機大米產品;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斷釋放“梯田+”的疊加優勢,鼓勵村民發展有機農業。
如今的鳳堰梯田,在保留了牛耕地、人收割等傳統生產方式的同時,引進了收割機械,F代耕作方式和傳統耕作方式的完美融合,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為提高鳳堰梯田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當地還采用春季油菜、夏季水稻的“稻油輪作”種植模式,“稻魚共生”“稻鴨共作”等生態種植養殖模式也不斷應用。
目前,鳳堰梯田農田灌溉面積達5.12萬畝,糧食平均畝產量超過500公斤。依托梯田產出的豐富物產,當地農戶不僅賣“農品”,還開始賣“品牌”,進一步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
“我們家的農家樂,使用的大米、油等食材都來自梯田。我們把自用的食材留夠,其余都賣給游客,每年能銷售糧油2000余公斤,年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漩渦鎮東河村鳳棲客棧農家樂負責人林逸杉說,隨著鳳堰梯田名氣越來越大,不少人慕名前來游玩,富硒有機大米等農產品成了游客返程時必帶的伴手禮。
好山好水好生態,鳳堰梯田獨特的資源優勢不僅增加了當地農戶的收入,也促進了生態農業、低碳農業的發展。目前,漢陰已成功申報綠色食品認證7個、有機認證7個、特質農品8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4個,培育了多個富硒大米以及糧油品牌。此外,當地企業還向米線、米粉、稻糠研發、秸稈利用等深加工領域“進軍”,將稻米“吃干榨凈”,提升富硒大米的產品附加值。
千年梯田展新顏
驅車沿著鳳凰山蜿蜒的山路前行,我國北方首座開放式移民生態博物館——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就“藏”在云層之下。
“在這里,藍天白云是穹頂,青山綠水是展廳,梯田則是最珍貴的‘文物’。我是來看梯田美景的,沒想到踏入了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來自湖北十堰的游客李芳驚嘆。
“這座開放式生態博物館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時空限制,讓館內的‘文物’與大地上的‘遺產’煥發新生。”漢陰縣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館長蘭宗介紹,博物館核心面積11.5平方公里,輻射面積34.5平方公里,由鳳江梯田、東河梯田、堰坪梯田3大片區組成,館內分布有自清乾隆年間以來修建的古梯田1.2萬多畝,古建筑民居群落、古寨堡、古廟宇、古堰渠、古塘壩多處,既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又是自然山水的“風景畫”。
鳳堰梯田景區古建宅院吳家花屋。 本報記者 董劍南 攝
距離鳳堰梯田不遠處,是百年湘派宅院——吳家花屋。
“宅院前后飛檐滴水,正房雕梁畫棟,廂房、回廊曲折縈繞,院內百花薈萃,所以當地人美其名曰‘吳家花屋’。這座建筑不僅體現了南北方建筑風格的差異,也見證了來自南方的水稻種植技術是如何隨著移民一同扎根在秦巴山區的梯田之中,對于了解和研究陜南移民文化、農耕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姜坤介紹。
一方山水,一片梯田,一段時光。鳳堰梯田不僅有“春季花開云梯如畫卷,夏季層層綠浪瀉山間,秋季金波萬頃豐收忙,冬季白雪皚皚入云端”的壯麗景色,更鐫刻著悠久的農耕文明、移民文化和治水智慧。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游玩,讓當地民宿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10月21日,在漩渦鎮堰坪村,花棲玥民宿負責人任開閑又送走了一批客人。“我們的民宿依山傍水,距離鳳堰梯田核心景區非常近,每一間房都別具特色。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民宿預訂火爆,房間入住率能達90%以上。”任開閑說,鳳堰梯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以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在田野間感受“詩與遠方”。
近年來,漢陰縣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整合吳家花屋、馮家堡子、太平寨、觀光茶園等周邊旅游資源,創建以鳳堰梯田為核心的生態旅游集聚區,將梯田景觀與鄉村旅游、農業觀光、休閑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鳳堰梯田景區年接待游客約60萬人次,實現年旅游綜合收入約5億元。
“鳳堰梯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漢陰的一張‘金名片’。”漢陰縣縣長陳永樂說,申遺成功只是起點,漢陰縣將持續做好鳳堰梯田和灌溉體系的保護、修復、陳列展示,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用實際行動守護好這個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