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郭颯 通訊員 陳力
平利縣長安鎮千佛洞村村民方小軍正悠閑地坐在社區廣場跟鄰里喝茶聊天,剛剛結束為期4個月的環境治理工程,此刻他也迎來了短暫的休憩。
作為長安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的員工,48歲的方小軍已經成為工程領班,年收入6萬元,“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還能照看家里。”這樣的生活讓他十分滿意。
2023年2月,平利縣將各鎮組建的勞務服務社會化組織命名為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并部署了轉型升級、拓展業務、建立機制、政策支持等重點任務,一個聯結企業、群眾、集體經濟等的增收模式規范運營起來。在公司的推動下,村民通過培訓,一部分從事產業發展,一部分參與鄉村建設,一部分參加文化宣傳和家政服務,走出了一條“農民群眾有錢掙、集體經濟有收益、企業用工有保障、政府服務有載體”的多方共贏之路。
截至目前,平利縣已創辦11家鄉村建設服務公司,累計帶動群眾就業5000余人,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入股分紅642.5萬元,集體經濟收益率46%。
產業發展有了保障
長安鎮田珍茶業今年的茶葉采摘已經結束,今年無論是春茶還是夏秋茶的采摘都進行得格外順利,產量也有所提升。
村民在茶園采茶
“之前春茶采摘旺季,經常出現找不到工人的情況。自從成立了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人了。”田珍茶業負責人胡學華表示,鄉村建設服務公司搭建起茶企和采茶工人對接的橋梁,隨著夏秋茶產業的發展,不僅茶園的效益能提升,還給群眾增加了就業崗位。
茶產業是平利縣的首位產業。為了保障茶產業健康發展,長安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將首要目標集中在緩解產業用工難的問題上,公司將全鎮閑散勞動力進行摸底登記,統一管理,統一培訓,成立相對專業的茶葉采摘隊、管護隊等,分階段承接茶企業勞務服務。經過培訓,工人掌握了機采茶葉的技術,在夏秋季茶葉采摘期間,告別以往耗時長效率低的純手工采摘方式,不僅工人收入增加,也為企業節約了成本。
“過去夏秋茶靠傳統方式采摘,時間漫長,經受高溫不說,一天掙不了多少錢。今年鄉建公司給我們培訓機械化采摘,采滿一大口袋茶葉只要幾分鐘,能避開每天最熱的時段,還能掙不少錢。我們一支采茶隊有10個人,3個人一組,每天平均能采2500公斤鮮葉,每天能掙100到200塊不等。”長安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員工王傳軍這樣說。
據了解,長安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服務茶產業發展主要有3種模式:給茶園介紹采茶工人、組織產業服務隊集中采摘茶葉、茶園全托管服務。目前,長安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與15家茶企、茶農簽訂了1500畝茶園代管、采摘協議。除了本鎮業務,長安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將業務擴大至其他區域,更加專業和精細的服務讓茶葉品質有了保證,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的“雙贏”。
在鄉村建設服務公司的推動下,目前平利縣形成了一支有組織、有機構、有良方、有人員的專業產業服務隊伍,茶園改變了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建立茶園資源信息臺賬,精準掌握全鎮“茶情”,從源頭上整合閑置資源、降低生產成本。
資源變現有了路子
城關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門口,一箱箱打印紙正在搬運上車。最近幾日,公司負責人鐘華忙得不可開交,清點貨品、送貨上門、聯系業務……每個環節他都親自上手。
今年5月,城關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將閑置的辦公用房改造成為辦公耗材用品超市,將辦公耗材銷售作為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目前已與城關鎮各機關單位、站所、村居簽訂供貨協議。“我們的價格比市面更低,品質也有保證。”鐘華說,截至目前,營業額超過20萬元,下一步還將擴大銷售范圍,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事實上,剛開始入股鄉村建設服務公司時,很多村黨支部書記都曾心存疑慮,擔心入股的10萬元打了水漂?粗髽I規范的運營管理以及年底的分紅,各村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了。
“我們鎮有22個村,去年每村分紅2萬元,雖然不多,但是讓大家看到了希望。”鐘華說,“今年還在挖掘各村資源,持續拓展公司業務,爭取年底能讓每個村都得到更多的實惠。”
在探索發展模式時,平利縣根據各鎮實際,因地制宜:廣佛鎮作為鄉村建設服務公司的試點,先后開展產業勞務承包、基礎設施建設、農用機械租賃等業務,給村集體經濟累計分紅135萬元,發放勞務工資574萬元。八仙鎮圍繞茶產業,建設茶企“聯合體”,茶旅融合推動發展;長安鎮設立服務組織協會,將8家企業納入會員抱團發展……鄉村建設服務公司成為當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抓手。
除此之外,創新“村企聯營”混合所有制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引進企業人才,參與經營管理。通過村企聯營,村集體引進了人才、贏得了市場,參股企業獲得了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持,雙方優勢互補。同時,堅持把風險防控和制度建設放在首位,扎實開展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年度清產核資、審計監督、農村集體經濟合同規范清理,制定了《平利縣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試行)》等八個配套文件,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監督管理機制,確保村集體收益穩定,工人工資按時兌現。
村民就業有了方向
從護工到公司護理團隊負責人,城關鎮村民羅華恒最近實現了身份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讓他收入有了大幅提升,也讓他找到了自我價值。
家政服務技能培訓
羅華恒原來在城關鎮敬老院當護工,經過培訓,今年5月加入城關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現在每個月收入在4000到5000元,是原來的兩倍。”羅華恒說,目前公司護理團隊經過培訓正式上崗的有12人,人均收入4000元,“大家都反映現在上班比以前好,雖然工作瑣碎,但是工資收入穩定,離家近,各方面也都有保障,再不用東奔西走了。”
與羅華恒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長安鎮鄉村建設服務公司的康紀敏。47歲的康紀敏目前有兩份工作——管理茶葉店、探訪獨居老人。“雖然兩份工作,但是時間都很自由,在家門口上班,不僅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還能照看自己的孩子。”康紀敏表示,農忙時,去幫忙采茶葉,農閑了也能分配其他工作,比以前自己找零工收入穩定。前不久,她還參加了人社部門組織的養老護理培訓,掌握了更多知識與技能,“我現在也是有‘手藝’的人,今后也不怕找不到工作了!”康紀敏笑著說。
記者了解到,為解決群眾增收“慢”的問題,平利縣鄉建公司依托“安康智慧人社”信息平臺,動態建立勞動力資源數據信息庫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臺賬、未就業人員臺賬、重點對象幫扶臺賬“一庫三臺賬”,并根據個人特長和意愿,分類采取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和公益性崗位兜底等辦法,將有就業需求的人嵌入產業鏈,保證他們懂技術、能就業、有收入。
長安鎮鄉建公司負責人顏莉還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服務微信群:微信群成員涵蓋了全鎮的閑散勞動力,以及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工作人員,群管理員根據企業的用工需要發布用工信息,村民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合適的工作。顏莉表示,以前企業自己聯系用工,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這種“雙向奔赴”的形式不僅提高了企業的招工效率,也讓村民有了更多的就業選擇。
據了解,平利縣去年全年開展技能培訓43期1796人,組織產業服務用工3.1萬人次,承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6個,發放勞務工資1125萬元。
當前,平利縣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已形成“一鎮一公司”“一縣一平臺”格局。通過平臺公司組建,實現了資源融合、優勢互補,有效解決了集體經濟“散弱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