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遷偉 通訊員 鄺松林
10月20日清晨,秋雨間歇,那濃密的霧氣宛如一層輕紗,悄然籠罩著靜謐的小山村。
漢陰縣漢陽鎮白廟村村醫張小莉,早已起床許久。一如往常的日子,她有條不紊地做好接診的各項準備工作,靜候著前來就診的村民們到來。
張小莉出診路上
就在一個月前,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等聯合開展的公益項目“健康暖心鄉村醫生”,發布了2024年暖心鄉村醫生案例征集評選結果,張小莉成為陜西省唯一入圍暖心鄉村醫生的案例。當鎮村干部把這一消息告訴她的時候,她好像并不感到意外。她深知,在這較偏遠的山村里,每一位村民的健康都系于她的肩頭,她要用自己的專業與愛心,為他們撐起一片健康的天空。
今年已然 48 歲的張小莉,既非本村之人,亦非漢陰本土居民。1995 年,張小莉從渭南市白水縣職業技術學校順利畢業,便投身于白水縣城關鎮西寨村,成了一名村醫,在那片土地上灑下了她的青春與熱血。時光悄然流轉至 2003 年,她遠嫁至漢陰縣,來到了白廟村,自此開啟了長達 21 年的鄉村醫生生涯。
白廟村,地處漢陽鎮江漢南岸的偏遠山區,這里距離集鎮驅車大約需要1個小時,且道路崎嶇,需翻山越嶺,進村車輛也很稀少。村民們若有個頭疼腦熱、身體不適,前往鎮上衛生院就診十分不便。然而,張小莉的到來,恰似一道溫暖的陽光,照亮了村民們的健康之路。
張小莉初來乍到之時,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噓。此地山大溝深,道路蜿蜒曲折,交通不便如同一把枷鎖,緊緊束縛著村民的出行,缺醫少藥的無奈深深刺痛著每一位村民的心,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凸顯無疑。
“村醫是為村民提供最基本醫療和衛生服務的醫務工作者,是守護村民健康最底層也是第一線的衛士和守門人。”為了解決村民看病難的情況,張小莉便有了籌建村衛生室的念頭。但是小家庭組建之初,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
張小莉出診路上
與丈夫商議得到支持后,張小莉從銀行貸款7萬多元,在村里建起了一個家庭式衛生所。從此,她吃住在衛生所里,村民們有病痛隨時能找到她。
作為地道的關中人,張小莉根本聽不懂當地的方言,每次有村民來看病,婆婆、公公和丈夫就是她的翻譯。“每當我露出迷茫的神情時,婆婆總是笑意盈盈地給我細細解釋,婆婆語速快,公公則會放慢語速,一字一句地給我重復,在平常,丈夫也會耐心地講解一些常用方言的含義和用法。”在家人貼心的幫助下,張小莉漸漸能聽懂當地方言,和村民進行無障礙溝通。
為了能迅速熟悉村里村民的健康狀況,張小莉開始著手建立村民的健康檔案。白廟村山大人稀,全村1100多人居住分散,從村衛生室到最遠的村組,步行需要 3 個多小時,而且很多村民小組當時沒有通車。張小莉每天除了在衛生室接診外,還經常背著醫藥箱為一些行動不便的村民上門診治,并順道熟悉每一戶村民的健康現狀。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她心里都一清二楚。
張小莉還將留守老人和慢性病群體視為重點關注對象,定期上門為他們診治,送去急需的藥物。對于那些家庭條件困難的村民,她總是盡自己所能減免治療費用。即便有些村民因經濟困難,看病的醫療費拖欠了好幾年,她也從未催促過。
一直以來,張小莉始終秉承著誠實守信的原則,哪怕出診的道路再遠,時間再緊迫,她也從來沒有一次因為自身的原因失約過看病的人。
還記得2007年8月一個大雨滂沱的傍晚,那是張小莉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出診。
當天傍晚時分,張小莉接到村民趙章明家人的緊急電話,說趙章明因嚴重感冒引發心臟病,病情十分危急,請求她出診。
外面大雨如注,天黑沉沉得像要塌下來一樣。放下電話,張小莉麻利地收拾了一些必需藥品和醫療器具,背上沉甸甸的藥箱,和丈夫一起往趙章明家里趕去。泥濘濕滑的路面,張小莉好幾次差點滑倒。為了能盡快趕到,張小莉和丈夫相互攙扶著,在暴雨中幾乎奔跑了3公里趕到趙章明家。
不等片刻停歇,張小莉立即投入到診治工作中。趙章明此時血壓低得讓人擔憂,且脈象紊亂,伴隨高燒癥狀。但送往鎮衛生院已然來不及,張小莉果斷地先為趙章明輸液治療,以減輕他高燒癥狀,穩定其生命體征,并守護在趙章明身邊寸步不離,直到第二天凌晨4點,趙章明終于轉危為安。離開前,張小莉反復叮囑趙章明家人務必送其到鎮衛生院進一步治療。
張小莉學的是中醫學專業,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她一直堅持學習中醫理論和民間驗方,經常自己進山采挖草藥自制單方,免費提供給需要的村民?吹酱迕癫挥没ㄥX,喝了她配的草藥后能夠緩解病痛,她很是開心。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期間,張小莉每天在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村民家庭之間穿梭。她定期到戶隨訪,不厭其煩地向村民宣傳講解衛生常識和國家醫療報銷優惠政策。她常常早出晚歸,無論路途遠近,風雨暑寒,都全力奔赴。
“張醫生對老年人很關心,經常上門給我們量血壓,給我們教一些吃藥的方法,而且方法很管用,我們記起來很方便。”說起張小莉,村民曹吉蘭非常感激。
2023年12月的一天,寒風凜冽。張小莉騎著破舊的摩托車,心急如焚地行駛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一心只為盡快趕到偏遠山區的村民家中提供醫療幫助。然而,車輪突然陷入一個深坑,車身猛地一歪,張小莉失去了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地。
劇烈的疼痛瞬間從腳踝處襲來,像無數根鋼針深深刺入骨髓。她咬緊牙關,試圖站起來,卻發現腳踝根本無法受力。同行的人趕緊將她扶起,送往附近的醫院。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為踝骨粉碎性骨折。
那段日子,張小莉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可她的心卻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焰,滿是對村民們的深深牽掛。每一次換藥、每一次康復訓練,她都咬牙堅持著,只為了能盡快回到白廟村土地,回到那些需要她的村民身邊。
終于,經過漫長而艱辛的康復過程,張小莉重新站了起來。盡管她的身體還略顯虛弱,步伐不再如往昔那般矯健,但她眼中的堅定卻從未有過絲毫動搖。
當張小莉再度踏上那熟悉的鄉村小路,清晨的陽光輕盈地灑在她的身上,仿佛為她披上了一層璀璨的鎧甲。她帶著尚未痊愈的傷痛,立即投身到工作中,耐心地為每一位患者診斷,用心地為每一位患者治療,用行動詮釋醫者仁心的真諦。
“邊遠山村村民看病不方便,就需要有村醫在山村堅守,你真心為村民付出,村民就會相信你、支持你。今后我會繼續堅守在白廟村,為村民的健康守護。”看著如今村衛生室煥然一新的面貌,張小莉深知,自己肩負的不僅是一份職業的責任,更是村民們的信任與期待。
21載春秋,在日復一日的診治行程中,張小莉以女兒般的細膩與關愛,悉心照料著村里的每位老人,讓他們在歲月的長河中感受到無盡的溫暖;又如母親般全心全意地愛護著村里的孩子們,牢牢守護著他們的健康,為村民的健康撐起了一片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