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衛欣
“累計投入35億元,建成預制菜標準化廠房20萬平方米、冷鏈倉儲2.7萬平方米,配套人才公寓295套,先后引進、培育深鯊集團、正興黃花菜、柏盛魔芋、碩泉食品等32家預制菜生產加工及關聯企業……”石泉富硒食品預制菜產業園作為陜西首個預制菜特色專業園區,正引領著預制菜產業加速“出圈”。
近年來,我市依托富硒生態資源稟賦,以生產加工“天然富硒”“有機”“綠色”產品為重要著力點,深入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逐步探索出涵蓋“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餐飲銷售”全環節、全鏈條、全產業的預制菜融合發展“安康模式”,市場監管部門在培育預制菜企業,規范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品牌培育等方面創新“監管+服務”工作模式,推動了預制菜產業持續向規;藴驶、規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穩步健康發展。
規范監管,讓產品質量更安全
安康及食雨食品有限公司3名食品安全員在食品安全總監陳孝會的帶領下,剛剛完成對公司食品安全風險的“周排查”工作,從生產環境、進貨查驗,到生產過程控制、出廠檢驗,再到貯存和交付等環節,僅用2個小時的時間,就排查完《風險管控清單》中涉及的所有中、高風險點,并對當周“日管控”期間發現的問題整改情況逐一進行了復查。
“比起初入公司參與質量工作時的缺乏條理、費事費力,現在企業的質量安全管理已經制度化、規范化,通過對風險的分級管控,有效做到發現問題的整改閉環,大大提升了企業的質量安全管理水平。”陳孝會說。
今年以來,我市在全市預制菜生產企業中率先推廣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三色”風險分級管控機制,指導企業結合自查要點、質量管理手冊、生產工藝等內容,聚焦預制菜生產各環節的“關鍵控制點”,梳理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建立“個性化”《風險管控清單》,把企業需要管控的風險具象化。在清單基礎上,對管控的風險進行“分級”,以“紅、黃、綠”三色對應“高、中、低”三個風險等級,做到風險“一目了然”的同時,結合“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要求,確定“紅色1次/日、黃色1次/周、綠色1次/月”的管控頻次,做到每月一次“全項檢查”。確保預制菜生產企業做到“清單全、標準清、管控嚴”,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對安全風險能夠“拎得清、防得住、管得好”,真正把《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與企業內控體系有效融合管理、一體實施。
從最初的“多頭重復監管”到“風險分級監管”,再到“監管+服務”“智慧監管”,食品生產者感觸頗深的規范監管和高效服務來自政府和部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滿滿誠意。
截至今年11月,我市對在產的532家食品生產企業開展監督檢查661家次,完成全覆蓋,累計發現風險問題3300余項,整改到位率100%,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基本做到了“一次進門,全項體檢”,全市食品生產環節建立“一企一檔”“一域一檔”“一品一策”的風險防控格局基本形式。累計指導202家食品生產企業建立電子追溯,86家購買食品安全責任保險,預制菜生產企業電子追溯覆蓋率、責任保險購買率均達到100%。食品生產環節牢牢守住了不發生安全事故的底線。
專業指導,為企業發展解難題
“在我們的監管工作中,要敢于講‘不行’,更要善于講‘怎么行’,提供專業的指導,幫助企業有效化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市市場監管局分管食品的負責人多次這樣強調。
什么樣的指導才算專業?如何具備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
諸多疑問面前,市市場監管局同步跟進監管舉措實踐創新,構建以問題導向為核心的監管機制,內強素質、外拓能力,開展食品生產檢查能力提升行動,組織監管能力大比武、交叉檢查促提升,各縣區開展交叉檢查2輪次,檢查食品生產企業60家,發現并幫助解決企業在設備布局、生產工藝、技術優化等方面遇到的疑難問題71個。為有效減少針對預制菜生產企業預包裝食品標簽標識的投訴舉報,該局組織食品生產企業規范產品標簽標識工作培訓會,全市預制菜生產企業及近年來有被投訴舉報經歷的食品生產企業質量負責人共計120人參加培訓,以案說法,現場解決標簽標識問題40余個;組織開展全市食品生產環節監管人員及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全覆蓋培訓考核,1284人參與培訓并通過考核。多措并舉促進“監管責任”與“主體責任”同向發力,“監管能力”與“企業能力”共同提升,安康以監管服務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作用正日益增強。
“真是多謝市、縣市場監管局對企業的指導和幫扶,讓我們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改正措施,避免了企業更大的損失,也避免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預制菜生產企業陜西金州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激地說。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因管理人員頻繁更換,管理松懈,產品質量把關不嚴,導致產品多次因標簽、廣告等問題被投訴舉報,極大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市、縣市場監管部門經過綜合研判,為企業量身制定了幫扶措施,多次上門,從法律法規宣貫、標簽標識審核、生產風險排查等方面給予專業指導,幫助問題整改,助力企業化解了風險隱患,重新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
在落實“四個最嚴”的食品監管要求下,我市以過硬的素質、專業的能力,支持預制菜生產企業謀求發展、積極創新,“市縣一體”的監管合力不斷提升,企業自治、行業自律、部門監管的多元化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在安康已現雛形。
高效服務,為產業發展增動能
“以前的食品生產許可審批流程復雜,現場審查嚴格,很難一次通過,F在好了,各個環節、流程都有人指導,監管部門的服務很貼心!”陜西深鯊集團董事長陳勇說,他先后開辦了及食雨、王小余、菜字頭等多家預制菜生產企業,明顯感覺辦證比以前方便了、舒心了。
深鯊集團是安康市實施《幫扶食品企業30條措施》,開展“1+ 1+ X”幫扶企業紓困解難活動的一個生動實踐,從企業開辦伊始,市場監管部門就提前介入,從生產許可、廠區規劃、設備布局、工藝流程等環節提供全方位的指導,根據企業特點,幫助企業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機制,確保管理制度、生產條件、加工流程、生產記錄、信息公示達到“五規范”標準,有效解決企業生產、檢驗等方面的問題200余個,節省建設資金2000余萬元。
陜西吉食鹵食品有限公司是近年來食品加工小作坊轉型升級為生產企業的示范典型,從一家簡單從事肉制品加工的鹵肉小作坊,發展為擁有3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季度綜合營收超過2000萬元,合作門店90余家,許可品種涵蓋“肉制品、方便食品、蔬菜制品、水產制品”的預制菜生產企業,僅僅用了5年時間完成了從“小散亂”到“名特優”的華麗轉身。
“走進車間,企業食品安全標識醒目顯眼,通過透明玻璃能夠直接觀察操作間,從業人員佩戴統一工作衣帽,從肉的清洗、分割、腌制、備料到下鍋蒸煮都一目了然,看著就很安全、很放心。”在今年組織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市場監管工作期間,一位代表稱贊地說。
這背后,凝聚著市場監管部門在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踐過程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探索。今年以來,市市場監管局立足職能職責,“問需于企”收集訴求,制定了7個方面11條幫扶舉措,持續推動食品生產企業幫扶工作走深走實。
監管舉措“一新再新”,服務范圍“一寬再寬”。圍繞預制菜產業發展要求,市場監管部門充分發揮在質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的職能作用,積極推行“監管+服務”工作模式,實施“監管、技術、品牌、信息、檢測、人才、服務”7個方面的重點幫扶,圍繞原料、加工、檢驗、倉儲等全鏈條進行指導,助推預制菜生產企業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發展。同時,在紫陽、漢陰、嵐皋等具備預制菜發展前景的縣區,積極培育預制菜生產企業,引導預制菜公共品牌創建、產品商標注冊,積極推動“石泉小碗菜”“紫陽蒸盆子”“平利雞蛋皮子”“鎮坪臘肉”等特色預制菜標準化生產。從指導、培訓、規范、提升等方面綜合發力,推動石泉即熱料理包,嵐皋、漢濱即食食品,漢陰即烹速凍食品等縣域特色預制菜產業集群式建設。
截至11月,安康市新增食品生產企業52戶,其中,預制菜生產加工及關聯企業16家,占比31%,3家預制菜生產企業正在籌備建設中,打造了由及食雨工廠、菜字頭工廠、王小余工廠組成的富硒食品預制菜產業園“龍頭”,自嗨鍋西北生產基地已經正式投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集群成鏈的預制菜產業模式基本形成。全市規模以上預制菜生產加工及關聯企業達到27家,2024年生產總值預計將超10億元,預制菜產業已成為安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隨著“監管+服務”模式的不斷推進與深化,激發了安康預制菜產業一批又一批創業者勇立潮頭。市場監管人破題改革的有益探索為預制菜產業發展貢獻著鮮活的“安康實踐”,他們用實際行動助推安康預制菜產業加速“出圈”,用實干和奉獻譜寫著建設“幸福安康”的美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