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俊 通訊員 張志虎 陳卓
2024年12月14日上午10時許,由北京師范大學專家團隊帶來的慕課《手機管理系列講座》結束了直播,標志著從2024年9月24日開始的全市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宣傳教育展示活動全部結束。為期近3個月時間的周末里,在安康博物館專門搭建的校家社協同育人展廳,安康城區7個教育集團風采展示、協同育人書畫家筆會及作品展、25場協同育人大講堂講座先后舉辦,并同步線上直播,累計近25萬人次的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在線上線下參與了活動,全方位展示了我市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成果,引起廣泛反響。
這次階段性的展示活動,只是我市近年來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的一扇窗口,通過這扇窗口,安康市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機制得以展現,面向未來的協同育人新生態正在冬日里蓬勃盎然。
主旋律——立德樹人,精心構建全面育人“新生態”
近年來,我市把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列入全市教體系統年度總體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日程,緊緊圍繞開放辦學理念,積極構建現代化的學校治理體系,用多元發展理念為學生成長營造健康教育生態。
全市舉辦青少年體育賽事參與活動人數超3.5萬人次,創建國家級和省市級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23所,達到省級數字校園評估標準學校240所;家長學校400余所,組織培訓家長達22萬人次;縣級以上紅色文化、工農業實踐、勞動實踐等研學旅行主題教育基地196個,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校60所。
堅持德育鑄魂,推進形成中小幼一體化德育工作體系,厚植“德潤安康”教育內涵;推進智育提質,持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尊重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創造,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實施體教融合,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場地、器材配備,開足上好體育課,常態化開展體質健康監測和體育競技競賽活動;深化美育熏陶,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完善美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推進機制,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勞動實踐,創新拓展勞動教育載體,探索出分類別實施、分基地開發、分清單落實、全學科融合、全社會協作的勞動教育新模式。
“以集團化辦學改革為抓手,合理有效配置教育資源,培優擴容,增加優質教育供給,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滿足學生核心素養和終身發展需求。”安康中學教育集團總校校長朱平說。
重音符——雙向奔赴,家校攜手筑牢成長硬基石
2024年12月6日下午,一場特殊的“親子大講堂”主題教育活動在漢濱區培新小學教育集團(主校區)59個班級同時開展;顒右劳兄黝}隊會,由該小學少先隊大隊部組織,各中隊參與。其特殊之處在于,“大講堂”的主講人是各班的學生父母。
在當天的活動中,學生父母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興趣特長,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環保”“法制”“勤儉節約”“文明禮儀”“冬季傳染病預防”“交通安全”“用電安全”“飲食安全”等方面教育。孩子們沉浸其中,眼神里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的好奇。
據介紹,“親子大講堂”每學期分班級集中開展一次,至今,連續舉辦了10年,已成為培新小學教育集團(主校區)家校和諧共育品牌,也是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家庭與學校教育的有機融合,進而形成教育合力的有益探索。
記者從市教體局了解到,在協同育人機制中,教體系統引領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領導機構,辦好家長學校,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指導和監督家長擔負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全面實施中小學數字校園普及行動,拓展“互聯網+家庭教育”工作新模式。
各學校的實踐也是百花齊放。“走出去”,深入開展“走進家庭、攜手育人”大家訪活動和“四通過”活動,構建家校共育新格局,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請進來”,通過家委會、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充分發揮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方法上達成共識,攜手同行,融洽合作;通過專家引領、名師講座、優秀家長傳授經驗等,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家校共育專題活動,打造了具有安康特色的教育實踐活動品牌。
安康市第一小學家庭教育指導老師鄧頂梅說:“我們學習心理成長疏導、青春期指導溝通、特殊學生家庭關愛共育等知識,持續將政府的關懷、老師的關愛送到學生家里,促進家校共育。”
“‘名師講座’‘家長開放日’‘校長接待日’‘家長督學制’,在家長自我成長的同時,我們用心參與孩子成長,陪伴孩子一起進步,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孩子的全面成長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漢濱區培新小學教育集團(主校區)學生家長嚴斌深有感觸地說。
合奏曲——多維構建,校社聚力延展青春大舞臺
“謹防電信詐騙 加強安全意識”“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護與犯罪預防”“焦慮癥和抑郁癥的家庭陪伴”“親子溝通的藝術”……記者從協同育人展示線上后臺注意到,以上4場講座線上參與人數最多,這是25場協同育人大講堂講座輻射人群和參與效果的縮影。
協同育人,凈化環境是保障。我市積極聯系協調公安、市場監管、社區等職能部門做好校園及周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推動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法治安全教育格局。同時圍繞本土文化、生態、生活等教育資源提煉主題,強力推進資源有效整合,搭建起豐富多元的社會生活實踐平臺,厚植家國情懷,讓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發芽。建立校內外資源聯動機制,積極開展環境保護、交通勸導、“進社區送文化”、“助學支教進社區”等各類公益性課外實踐活動,積極推進“校風+家風+民風”建設,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教育資源豐富、課程體系健全、教育科研驅動、組織保障有力,引領廣大青少年學生在廣闊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漢陰縣雙乳鎮黨委書記柳楊說。
除了黨政、政法單位的全方位保障外,近些年,我市很多醫療機構、社會機構也紛紛投身校社合力,共同關注和呵護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一大亮點。
前文提到的“焦慮癥和抑郁癥的家庭陪伴”講座,在2024年11月30日上午舉行,主講人是安康市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心理學專家楊繼云,記者了解到,在1個小時的講座時間之外,楊繼云長期在關注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她曾在2017年做了一個國家級項目,遴選了安康三個縣具有貧困生多、留守兒童多、單親家庭多等特點顯著的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干預。在干預前測試中,她發現孩子們自卑、性格孤僻、人際關系緊張、情感脆弱、學習習慣較差等問題較為普遍。這也是促使她利用各種機會開展心理科普知識講座的原因之一。每次講座結束之后,她都會給學校建議,心理健康知識的科普尤其關于抑郁癥、焦慮癥知識更多地要面向家長、面向教師,要讓父母和老師知道孩子怎么了,這樣才會避免更多悲劇的發生。
如今,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情況正在好轉。記者從市教體局了解到,目前,各學校心理咨詢室或心理發展中心建設日趨完善,很多學校還開設了心理健康課。很多社會心理工作者被邀請進校園或者通過媒體進行心理科普知識講座。而隨著校社聚力提升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學生對自身有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更加重視,主動求助就醫的更多了。
“有個‘有趣的現象’,孩子們之間會相互溝通治療效果,還會推薦自己的咨詢師給其他小伙伴,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楊繼云欣慰地告訴記者。
市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屈曉紅說:“全市教體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德潤安康’教育品牌創建為抓手,進一步總結提煉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經驗做法,建強學校育人‘主陣地’、深耕家庭育人‘責任田’、答好社會育人‘滿意卷’,聚力培育安康教育發展新理念、新樣態、新動能,推動青少年全面發展、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