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漢江水質保護為重點,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圍繞建設美麗安康,把生態文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扎實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保護好漢江母親河,夯實責任,嚴格監管,堅持“誰審批、誰負責,誰污染、誰治理”,建立漢江水質保護應急體系和長效機制,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實施任河、旬河、嵐河、月河、恒河、饒峰河等漢江支流水質監測。提高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確保已建成的“兩廠”正常運行,加強沿江河集鎮和社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7%和85%以上。加強工業點源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限期整改,限期不達標的堅決予以關停。加大漢江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污染防治、天保和退耕還林等項目實施力度;加快森林城市創建和山地森林化步伐,開展園林城市、綠化模范縣、綠化示范鎮和綠色家園創建活動。突出城鎮(社區)周邊、江河兩岸、公路沿線和重要景區,綠化造林5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0平方公里。加強水電站生態環境監管,做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工作?h為主體、鎮村聯動,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強力推進節能減排,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全面加強工業、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節能。按照完善市級、加強縣級、探索鎮級的要求,加強生態環保能力建設。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倡導綠色生活,形成生態環保的生活觀念、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環境保護綜合體系。
(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發展動力與活力
以更大的決心和擔當,把中省明確的改革部署堅決貫徹好、把市縣的改革任務先行先試好、把良好的改革氛圍切實維護好,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與活力。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一是以轉變職能為重點,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推進簡政放權,接好上級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分批取消下放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實施擴權強鎮試點,穩步推進鎮村、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二是圍繞激發市場活力,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支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三是穩妥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抓好征地制度改革試點,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探索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完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制。四是創新財政金融管理?h級以上部門全部公開預決算和“三公”經費,爭取民間資本設立中小型金融機構,組建4家農村商業銀行,力爭金融機構貸款增長25%以上,進一步提高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融資能力。五是創新實踐,完善機制,加快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和“飛地經濟”發展,推進石泉省級城鄉一體化試驗示范縣建設。六是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在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七是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創業就業、社會治理等重點改革,推進城市公交、環衛、供水、供電、供氣、垃圾處理、排污費征收等公共服務管理改革。改革經濟重點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評價辦法,優化指標體系。
增強招商引資實效。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發展重點,堅持園區承載,策劃一批重大項目,重點抓好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現代物流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商,圍繞循環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緊盯行業領軍企業開展招商,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房地產、礦產開發準入門檻。在加強沿海發達地區招商的同時,抓住省上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機遇,找準定位,及時跟進,在中省向西開放戰略中有所作為。創新招商方式,強化產業和以商招商,選商選資、招大引強,抓好項目推介和跟蹤落實,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0億元。深化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藥科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以及天津、北京石景山、江蘇常州等對口協作。大力扶持培育進出口企業,提高經濟外向度。
(七)加大改善民生力度,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順應人民群眾期待,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認真辦好惠民實事,努力增加群眾的幸福指數。
促進創業就業。加快發展就業主導型產業,加大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培育力度,扶持發展中小微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快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職業培訓,完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激勵全民創業,激發民間創業熱情,以創業帶就業。建立健全勞動關系協調協商和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長效機制,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實施精準扶貧。堅持分類指導,加強統籌,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工作格局,抓緊制定扶貧項目資金到村入戶實施辦法、以獎代補等競爭性分配辦法和扶貧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帶著感情和責任,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加大教育、產業扶貧力度,抓好連片開發整村推進和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完成財政專項扶貧投入20億元,實現9.45萬人脫貧目標。
筑牢社會保障底線。提高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能力,增強托底政策的有效性,逐步建立兼顧各類人員保障待遇調整機制,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推進社會保障由制度全覆蓋向人群全覆蓋、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推進城鄉最低社會保障制度統籌發展,加強社會救助工作,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以五保供養和醫療、住房、教育、司法救助為輔助,以臨時救助、社會救助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注重把惠民政策向社會底層和弱勢群體傾斜,更加關注社會底層和容易被“忽視”的群體。支持慈善、紅十字事業發展,加強老齡服務,推進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做好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工作,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加強市縣兒童福利機構建設。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扎實實施“雙高雙普”,鞏固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成果,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工程,鼓勵高中多樣化發展,加快發展職業和特殊教育,實施學前教育、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普通高中建設項目。鞏固學前教育入園率和高中入學率,保障進城務工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支持民辦教育規范化、可持續發展,支持安康學院、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實施重點學科建設。增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醫療救助、大病保障等制度,推廣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以及漢濱和嵐皋新農合支付、白河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石泉新農合“就醫卡”等做法。鼓勵民間資本興辦醫院、門診部、診所等醫療機構和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加大力度引進和培養基層醫療衛生技術人才。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出生人口性別平衡和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實施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和縣區文化中心、重點鎮文體中心、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支持文學藝術精品創作,推進振興漢劇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動。
集中辦好十件實事。一是促進就業。突出高校畢業生、城鎮困難人員、復轉退伍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城鎮“零就業”家庭五個重點,加強就業服務,免費技能培訓2.3萬人,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0萬人。二是提升城區辦學能力。市區聯動、部門幫扶,推進“五校北遷”,安康職業技術學院一期工程建成;實施漢濱初中和分校、江南小學遷建,安中、漢濱高中、興安初中、陽光學校改擴建,開工東壩、江北、黃溝小學。三是十大市政工程。實施高客站、城東大橋及一橋加固、漢調二黃廣場二期、漢水龍舟文化園、江灘公園、安運司搬遷、東壩防洪、靜寧市場、南環東路和重點地段交通組織(一橋南頭、東堤頭與中醫院什字、安康大道與高速路引線交叉口)。四是 “氣化安康”。加快城市天然氣基礎管網和設施建設,重點改造老城區居民小區管網,推進管網沿線集鎮、社區天然氣入戶,提高天然氣入戶率,中心城區和縣城50%群眾用上天然氣。五是改善環境質量。把“雙創”作為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有力抓手,實現國衛創建目標。抓住“壓煤、抑塵、控車、禁燃”等環節,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和公交、出租車“油改氣”,強化工地揚塵監管,加大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力度,加速淘汰黃標車,未雨綢繆、治污防霾、保衛藍天。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加強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創建2個省級生態縣和70個市級生態鎮村。六是建設文體設施。建成安康博物館、圖書館、西城閣、高新兒童樂園,開工建設市新體育場館、“藏一角”博物館,加快漢江大劇院、青少年宮、科技館、漢調二黃研究院規劃建設。加強公共場所乒乓球、羽毛球、籃球、門球、網球等體育場地和設施建設,學校在保證校園安全的前提下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新建271個鎮村社區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七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實施市中心血站、疾控中心、安康療養院等醫療機構北遷建設,建成市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精神病?漆t院,新建或改擴建縣級醫療服務機構5個、鄉鎮衛生院52個、村衛生室300所。強化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八是實施安居工程。努力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給,完善分配與管理機制,堅決做到分配公開公平公正,切實提高入住率,使最困難群眾優先獲得住房保障。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3萬套,年內基本建成2.35萬套。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5萬戶。建設避災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120個,完成2.2萬戶8.36萬人搬遷建房主體工程。九是加強養老服務。建設市級示范性老年公寓,每個縣區建成一座公益性老年公寓,新建20個社區養老日間照料中心。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50%以上。十是發展公共交通。完成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車管理經營體制改革,新增和調整公交線路11條,新增和更新公交車90輛、出租車150輛。改善公交環境,加強規范管理,使公交成為城市流動的名片、文明風景線。支持有條件的縣發展城市公交,并逐步向集鎮延伸,提高公交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