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明富
近年來,白河縣倉上鎮緊扣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綠色發展”脈絡,引導市場主體、村集體經濟圍繞“一村一品一產業”的發展思路,有效利用優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種養殖產業,已逐步形成區域特色。
夏日雨后的鄉村,清爽宜人。站在倉上鎮石關村早陽溝山頂,滿目青翠的木瓜林里,銀白色彩鋼棚星羅棋布,十分醒目。從林下養殖基地傳出的一陣陣雞鳴聲此起彼伏,漫山回響,曾經空曠的大山上,如今已是生機盎然。
當日頭爬上云端,又到了給雞喂食的時間,在幼雞養殖區,飼養員秦武新給幾個雞棚依次調好滴飲開關,再往食槽里添足食料,雞群便如潮水般涌來,啄食的“嘣嘣嘣”聲像暴雨擊打在頂棚上一般密集悅耳。秦武新告訴筆者,正在喂食的是三黃雞,屬于大體型品種,5月下旬通過蘇陜協作機制從江蘇引進,現在已長到兩斤多,兩個月后體重達到5斤以上就能出欄。
在塑料網隔開的另一個放養區,漫山遍野的成年黑窯雞在木瓜林下追逐嬉戲,刨土覓食,幾只大鵝看見生人便引頸抖翅,發出“嘎嘎”的報警聲。和相連的兩個放養區一樣,這里也建有休息室、廚房,配置了常用生活設施用具,還有用網子圍起來的菜園,種著各種蔬菜。
這片養殖區域是一對姓秦的夫婦在管理,他們白天黑夜都吃住在山上,很是辛苦。“我有13個雞棚,前兩批養了6000只,8月份還要再來一批雞苗,一年養1萬多只,一只雞賺10元,收入就算不錯了。”秦師傅說,林下養雞省工省力也省心,山上一梁二坡有一千多畝木瓜林和雜木,四周都扎了攔網,還裝有監控,雞跑不出去,貓狗也鉆不進來。夏天山上比山下涼快,風景又好,夫妻倆一邊巡山放雞,一邊賞景養生,日子倒也快活。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老林,每年還要投入一定勞力和資金來管護木瓜。現在放養跑山雞,順便把林子也看護了,雞糞還是改善土壤的好肥料,能使木瓜品相更飽滿,真的是一舉多贏。”石關村黨支部書記秦林新介紹說,去年新建的25個雞棚屬于村集體資產,村上以每年每棚2000元的價格租賃給養殖戶使用,減少了農戶搭棚建圈的投入成本,也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
2022年,石關村的木瓜硒雞經過鄉賢創業能人秦維勇的推介運作,以上好的品質很快在北京打開了市場,打出了品牌,后來又推上了京東貨架,銷往全國各地。打通了銷售渠道后便要擴大產量規模。2023年,倉上鎮黨委、政府在石關村新修產業路4.6公里,并經鎮人大議事會議票決通過,新增25個標準化雞棚建設項目,每一個棚舍都通路、通水、通電,優化了生產運輸能力,基地年養殖量由起初2萬只增加到6萬多只。在政府的組織協調下,石關村養殖合作社與農莊、槐坪、天寶等山林資源好的村組結成產業合作聯盟,以“分養保收”和“集體經濟+養殖戶”合作的形式,抱團合伙把木瓜硒雞打造成倉上品牌產業。
依托“合作聯盟”這個共享鏈條和豐富的山林資源,農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林下養殖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去年,合作社放養的3000多只跑山雞,除了聯盟保底銷售到北京,還通過駐村第一書記直播帶貨線上促銷,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消費者購買,實現了經濟效益“開門紅”。今年,農莊村在政府及幫扶部門的支持下,對養殖區土路進行了硬化,對水電設施進行了完善,計劃全年養殖林下雞6000只,將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0萬元。
在培育和甄選產業項目上,倉上鎮每個村都根據自身優勢量體裁衣,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百花競放、不拘一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雛形。東莊村利用境內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以漢江黑豬為村集體經濟支柱產業,年散養黑豬500余頭,同步發展黃姜、甘蔗酒,走上了獨具特色的產業路。石關、農莊、東莊等村的林下產業,是倉上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縮影。紅花村的黃姜、火龍果,燈塔村的生豬,槐坪村的蜂蜜、高山蓮菜,天寶村的茶葉,裴家村的黃牛,馬莊村的水稻……“一村一品”各具優勢,為鄉村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活力、賦予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