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佑學
巍巍秦嶺,綿延巴山,造就安康“兩山夾一川”的獨特地形地貌。川道月河之南一派生機盎然的廣袤田野,謂之南山。從更大范圍看,南山處于秦巴河谷黃金分割線上,自古以來就是安康的西大門和“米糧川”。這里山勢蓊蔚洇潤,良田阡陌縱橫,是陜南地區名副其實的“白菜心”。南溝河、月河、恒河猶如眾多毛細血管,深情滋養著這方山水。
時令剛到農歷七月中旬,大片大片的稻田,一半金黃,一半青蔥,大部分稻穗沉沉地低下了頭,預示豐收在望。
恒口示范區梅子鎮安樂社區一塊田壟,格外引人注目。這里的早稻已開鐮收割,水泥地面上晾曬著厚厚的新谷,過往的人群都忍不住捧起一把,搓揉嗅聞,吸吮久違的鮮香醇綿之味。
這是一處研學基地,種植著紅米、黑米、彩色大米等多個品牌的稻谷。稻禾的顏色有金黃、有墨綠、有青濃,由于禾稈高矮不一,成熟期不盡相同,故而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模樣。
“夾岸清溪稻花香,攜景雙粱袁莊美。”恒口貢米核心區域稻米文化館前這副對聯,散發著農耕文明濃郁悠遠的墨香。錯落有致的稻田里,飄出沁人心脾的稻米香,墨香稻香,香熏田園,金色大地、詩情畫意,讓人陶醉其間。
“你們快看這片500多畝的稻田美不美?金燦燦的似海浪,又似織錦,層層疊疊,起起伏伏。身后的鳳凰山脈綿延千里,青翠欲滴。這條日夜流淌的南溝河,蜿蜒潺潺,滋潤萬畝良田。踩著鼓點,唱著泉水叮咚的歌兒,歡快地涌入月河,奔向漢江。白云悠悠,天空湛藍,如此美景,迎接貴賓,請大家抓緊拍照。下一站更美喔。”講話的人眉飛色舞,笑容可掬。
同行的李老師告訴我,她就是耕田人王鳳琴,高級職業農民王鳳琴,在安康家喻戶曉。我是久聞其名,不見真容。她俊俏的臉龐早已被陽光曬得黝黑,飽滿的額頭、高高的鼻梁、紅潤的臉頰,炯炯有神的目光,健康中透露出精明強干的氣質。走起路來,腳下生風,講起話來,聲如洪鐘,寬喉嚨、大嗓門,底氣十足,風風火火,粗獷豪邁。一幅巾幗不讓須眉,柔肩擔當重任的形象,讓人欽敬不已。
鄉間村景再美,美的芯兒還是人。在詩意田園揮灑汗水,源自王鳳琴對土地的熱愛。
女本羸弱,可她卻偏偏走上返鄉創業的道路,只為“田園不蕪”。2017年,漢濱區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王鳳琴是責任田的“領導”。她認準的事,咬著牙、鉚足勁、忍住淚,也要堅持干下去。
經過7年多的艱苦奮斗,她在南山肥沃的土壤上蹚出一條新路,建成路渠管網綜合配套現代農業園區。如今這里已成為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建設基地,來此學習、觀光打卡的人絡繹不絕。她率先種植600畝標準化優質富硒水稻,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種植富硒水稻2000多畝。還有200多畝稻魚、稻鴨、稻蝦示范基地,實現多種經營,多渠道盈利目標。
以山水養米,品自然真味。王鳳琴制定了統一加工、統一宣傳、統一包裝的“三統一”標準,十指成拳,把安康“恒口貢米”銷往全省,讓“恒口貢米”走向更大的市場。
倉廩實,天下安。一望無際的田野上,王鳳琴手扶稻穗的笑容越發自信,更加燦爛。離開王鳳琴負責的農業園區,又到了月河以南的晏家寨。這里曾出過很多財主和一方鄉賢,他們扶危濟困、捐資助學、行善積德的故事流傳甚廣。這個隱匿在鳳凰山褶皺里的村子,現在更名為恒口示范區梅子鋪棋盤村。
艷陽高照的午后,我們一行人穿林海、越山谷,來到一座現代建筑風格的四合院前,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棵碩果累累的皂角樹。據鎮上朋友介紹說:“這棵皂角樹已存活300多年了,陪著這一家人度過了好幾代,見證了世事滄桑。”
真是想不到,在這萬山老林中,竟然還有這樣的四合院,大伙嘖嘖稱奇。四合院建在老房子的右邊,一磚到頂三層結構,一道大門進出,大門門廳處放置巨型木雕茶幾和靠背椅子,供客人休閑品茗。中間是寬闊的院壩兼天井,每套房間都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有堂屋(兼會客廳)、有餐廳、有辦公室。院內住有8戶人家,保暖制冷設施齊全,生活舒展安逸方便。
人們都很好奇,8戶人家同住一個院落,到底是什么關系?隨行的周再全告訴我們:“房主晏榮德先生早年學有所成,創業在西安。家門中很多年輕力壯的后生,也都加入公司工作,平常也難得回老家一次。他們的父輩親人年齡大了以后,都愿意回到老家頤養天年,這個院子里住著他們家族的長輩,有的父母雙全,就倆人住一套房子,有幾戶人家的老伴提前走了,就一個人住著一套房。平時各吃各的,有什么事家族人就互相幫襯照應著。每到逢年過節,在外工作的兒孫們都要回到這里,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還是家族式養老啊。抱團取暖這個辦法好,解決了部分家庭的后顧之憂,等我們老了也要這樣子就好咯……”大家議論紛紛,有一點值得肯定,家族式養老是完善社會養老的必要補充,城鄉養老形式的多樣化,應當鼓勵支持。
老房子需要時常維修,原樣保存,旁邊是個偌大的院壩兼停車場。這棵皂角樹長得郁郁蔥蔥,像是一個綠巨人,矗立在新舊房屋的中間,樹冠如同綠色的傘,掩映著新舊兩院房,散發著勃勃生機。枝繁葉茂間,密密匝匝綴滿了拃把長的皂角,淺色的花朵擠擠挨挨,蜜蜂和鳥雀上下翻飛著。
“藤蘿青壁樹,云鳥翠微堂。林日晴多蔭,溪風午薦涼。”明代·王廷陳的詩詞用在這處四合院,很是貼切應景。瞧吧,周圍是綠色原野,旁邊山上種植了千畝油茶,山下建起了油料加工廠,還喂養了一百多頭秦川牛和八十多只波爾山羊。風拂山崗,鳥雀啾啾,林間流泉,炊煙裊裊,農村老家原味仍在,縷縷鄉愁絲絲入心,綿長了歲月和時光。
老宅在,念想在,根脈也在。老院子對于無數農民來說,就是最溫暖的回憶,也是最恒久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