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軍
“老同學,給你帶點我媽種的菜。你看這生菜,捏一把都能出水,吃一口脆生生甜絲絲。你看這黃瓜頂花帶刺,現摘的,無農藥無公害,你放心吃!”熱心的老同學又帶來一包自家種的小菜,每每收到這些,都是濃郁的鄉情友情,輕易便能勾起似有若無的鄉愁,一種對老家無限眷戀的悠長回憶……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少小時讀《歸園田居》,怎么也分辨不出詩中的味道,長大后進城工作,埋首繁雜事務,往來林立高樓,城市的車水馬龍讓生活變得喧囂浮躁。此時再讀,自是另一種心境,鳥兒依戀居住過的山林,池魚思念生活過的深潭,久居鬧市的游子盼望回到老家耕種田園,這便是對自由的向往吧。
老同學經常說起請我去她老家,看看老人家拾掇的菜園子,可惜總是忙忙碌碌抽不開身。從她的抖音視頻里倒是能經常看到:園子不大,黃瓜四季豆在鏡頭里躲躲閃閃,辣椒紅的綠的格外搶眼,西紅柿曬得裂開了口子,紫皮茄子在陽光下油光锃亮。
同學老家離城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約莫半個小時車程,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老母親已經七十多歲,隨同學住進城也二三十年了,但仍然丟不掉老家的菜園子,每天清晨都要坐公交回去招呼,看看瓜菜的長勢,除草澆水捉蟲,四季輪回,播下的種子一輪又一輪,長出的瓜菜一茬接一茬。歲月在變,不變的是老人對園子的熾熱和執著,除了刮風下雨、頭疼腦熱,其他雷打不動,這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究竟是什么讓老人如此眷戀這一方水土?一次閑談中,我透過老人慈祥的目光,讀懂了她的熱愛與赤誠。因為那是老家,是老人收獲愛情生兒育女的地方,是耕讀傳家繁衍生息的沃土,是揮之不去的鄉愁。種菜不是目的,回去走走看看,哪怕磚瓦房已經破舊,灶臺積滿灰塵,堂屋結滿蛛網,但每個角角落落里,依然藏著講不完的故事。這是老人的經歷和回憶,也是教育兒孫的鄉土教材:不管你走得多遠,飛得多高,老家永遠是根、是魂,沒有老家哪有新家,沒有菜園子哪有餐桌上的瓜果飄香,做人不能忘本。
時代在變遷,變的是環境、是文明,是農村美、鄉村富,不變的是對家鄉的眷念和深情。老人能天天回老家照看自己的菜園子,究其原因是社會政策好了,農村的水電路訊發達了,群眾生活好了,百姓富、鄉村美、產業興,一幅和美鄉村的美麗畫卷正徐徐打開!
曾幾何時,看書上說老家是治愈的地方,是適合發呆的地方,能夠忘卻煩惱和憂愁,撿拾兒時的快樂和純真,多少人夢想在老家能有方小院,有塊菜園,周末攜家人回去侍花弄草,燒火做飯,尋找“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意趣,吃有味、聽有鳥、玩有樂,老家的菜園子何嘗不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呢?